广西忻城:石头缝里“刨”出了绿色脱贫之路|广西忻城:石头缝里“刨”出了绿色脱贫之路( 二 )
傍晚时分,聚福新城的小广场开始热闹起来,跳广场舞,唱卡拉OK,吹拉乐器……忙活一天的搬迁群众慢慢聚拢,拉开“快乐夜生活”的帷幕 。
白天自己当老板做水果生意,晚上搞乐队担任贝斯手,脱贫户罗培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过去在外面打工,能解闷的只有音乐 。得知社区要组建乐队,我心里超级激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
文章图片
忻城县城南社区旋风乐队正在排练 。严立政摄
忻城县城南社区驻村工作队员石琳玲介绍,该社区从无到有组建起乐队、舞蹈队、山歌队等文艺队伍,得到上百名搬迁群众的积极响应 。社区为每一支文艺队伍都安排了室内排练场所,还配备了音箱和演出道具 。
“石漠经济”:创新种养模式 破解发展困境
“广种薄收、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一度拖慢了忻城县的脱贫步伐 。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石漠化治理则需要寻找宜生树草 。二者能否兼顾实现双赢,对于忻城县来说至关重要 。
经过科学勘测,忻城县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引导群众选择“任豆+竹子”“任豆+桑树”“金银花纯林”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 。去年,忻城金银花脱水加工厂获批成为国家级忻城金银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金银花产业开始驶入“快车道” 。
文章图片
忻城县北更乡村民采摘金银花 。忻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每逢金银花盛放时节,茂密的金银花便爬满了忻城县北更乡的石山沟壑,农民们忙着采收、晾晒或烘干、销售 。满山飘香的金银花正快速改变着大石山区的模样 。
北更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年产值超200万元 。乡亲们笑称,金银花开“金银”来 。“每斤金银花鲜花的市价在12元左右,我们夫妻一天可以采摘20斤鲜花,收入可比以前种玉米强多了!”北更乡内仁村村民李松民说 。
今年夏天多雨,采摘的桑叶不易晾干,含水分较多,蚕宝宝容易生病 。为有效降低蚕病的发生,忻城县养蚕“智慧云”平台服务中心的科技人员一直远程关注着蚕农蚕房的实时画面以及温度、湿度等相关数据 。
“云平台设备监测到您今早未撒石灰,建议您今天中午喂蚕前对蚕体蚕座撒新鲜石灰粉,并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消毒 。”科技人员通过短信提醒红渡镇六纳村下纳屯蚕农蓝利香撒石灰 。
【广西忻城:石头缝里“刨”出了绿色脱贫之路|广西忻城:石头缝里“刨”出了绿色脱贫之路】
文章图片
科技人员介绍养蚕“智慧云”平台 。严立政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鲜茧收购价下跌 。作为忻城县五大特色扶贫产业之一,桑蚕业关系着广大蚕农的脱贫质量 。危机之下,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7月初,投资50亿元的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项目落户忻城,这将填补当地桑蚕产业深加工企业的空白,提升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
在忻城县思练镇练江村,粤桂扶贫协作项目——“南方牛都”建设如火如荼 。肉牛成为主导产业,牛粪回收加工成有机肥用来种植高产牧草皇竹草 。皇竹草保土固水能力强,可以有效治理石漠化 。脱贫致富与石漠化治理的循环产业链就此串联起来 。
文章图片
“南方牛都”建设已初具规模 。严立政摄
“针对项目基地建成后肉牛存栏多、牧草需求量大的情况,我们正在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牧草,由公司进行保价回收 。”练江村党支部书记莫深森说 。
点石成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碳酸钙产业
“忻”在壮语发音中意为“石山” 。忻城县因地处大石山区而得名,石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6% 。守着石山,忻城人祖祖辈辈都在与贫穷作斗争 。“以前,这石头山可太愁人了!满山的石头,种庄稼完全没有指望,只能在山脚放牛 。”忻城县思练镇新练村村民韦永平回忆道 。
推荐阅读
- 公益性|“家门口就业 拥抱新生活”——广西公益性岗位稳就业见闻
- 赞!广西玉林一老人过马路 车辆集体停让无催促 辅警小心搀扶
- 广西投入逾200亿元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 种桑养蚕|贫瘠不等于贫困!桑蚕带动广西隆林群众脱贫致富
- 高速|广西一奔驰车贴3块卫生巾遮挡车牌开高速,一次被扣23分
- 贫瘠不等于贫困!桑蚕带动广西隆林群众脱贫致富
- 广西:优化“案-件比” 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
- 广西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菲律宾籍,为入境外籍货轮船员
- 容县之声|凌晨,广西一的哥下客后尾随女乘客,桥上发生惊心一幕!
- 峡谷先锋|TES不敌JDG!Zoom石头刷新认知解说看懵,369自闭离场泽元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