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只会机械执行,不懂领导背后的意图,你是否缺乏升维思考能力( 二 )


示例二:陆安入职公司2年多,工作中毛病不多,就是上班时间不够专注。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想要做出彻底的改变。他认为自己工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导致分心,所以他决定把自己手机锁起来,尽量多用工作的手机,以免控制不住。但他这么做之后,仍然还是会分心。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分心的原因,不止是一部手机,而是自己的“专注力”不够,本质上是自身的原因,所以只针对外界环境进行改善,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著名日本企业家大前研一说:看透问题的本质,就相当于把问题解决了60%;而看透问题本质的关键性因素,是能否进行升维思考。
小结:职场升维思考意味着能跳出自己的视角,用更高维度的视野、目光去看待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从而在高维度寻找更针对问题本质的解决措施,因为很多问题,现有的条件无法让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该层面上甚至是“无解”的,需要到更高维度的思考,才有可能想到解决方案。
2. 提高解决问题的成本(效率、时间、金钱)
缺少升维思考能力,意味着“这道题”本可以有更好、更快的解法,但你找不到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导致问题复发、问题解决流程冗杂等,因此就会耗费更高的成本。
这种成本可以是有形的、可视的,比如说花费了巨额费用;但同时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说多花了三天去研究一个问题,导致分配到别的工作的时间不够用;熬夜导致精神状态不够好,要进行饮食营养调节等。
示例一:张伟是一名行政专员,最近他要整理一份2019年度报告交给主管;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去撰写,但也没有去询问主管,于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做好交了一份上去,结果领导让他打回去重写。最后根据多方意见,熬夜重改了3次领导才勉强接受。
 缺乏|只会机械执行,不懂领导背后的意图,你是否缺乏升维思考能力
文章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他本可以不用做那么多重复的工作,只需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一下即可,但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不懂领导要什么效果的前提下,草草应付,最后耗费的还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由于张伟在办事过程中,在脑海里没有具体的构思,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想法、感觉在做事,因而对方向把控出错,做了很多无用功。
小结:升维思考可以让你更清楚的知道: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完成它需要哪些步骤?需要准备哪些素材?还要做哪些提前的工作?进而调动资源,高效率的去完成。
3.缺乏全局观念,阻碍职场人自身的成长
职场升维思考能力不强,除了影响工作的进度、完成效果之外,还会令你无法培育起系统的全局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对于领导和公司而言,一切以结果为导向,只有输出好的结果才能增加得到认可的机会,获得升值提拔;缺乏升维能力,会让你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让自己的成长受限。
示例:白起是公司里较为优秀的员工,做事能力强,同时也很让人方向,但是在晋升来临的时候,领导缺乏位置让给了另一个不如他的人。领导私下约谈他,大概意思是:你能力很强,但是你暂时还不适合当管理者,因为你想的东西还不够多。
 缺乏|只会机械执行,不懂领导背后的意图,你是否缺乏升维思考能力
文章图片

白起虽然能力不错,但在很多事情上,总是不能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视野还是比较狭窄,局限在自己的认知层里。也就是说,他还欠缺一定的升维思考能力,如果管理者需要的是一只“蚂蚱”一样的人才,白起目前还是一只站在山坡上的蚂蚁:能力“够”了,但这远远不“够”。
小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职场中,想要进步,除了自己的能力强化外,还需要通过职位晋升来得到更多的锻炼。而全局观念是成为管理层必须具备的一种“软实力”,没有大局观,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像白起这样的人很多,他们需要的是多一点升维思考,因为这是建立起他们全局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培养思考问题本质意识——深度思考;
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深度思考是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直抵核心。
示例:马胜是公司的销售主管,最近他发现自己管理的团队失去了活力,卖不出商品,业绩不甚理想。他认为是公司的激励不够,于是奔波于各个分厂、销售店,给予他们激励;但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改善。于是他又认为是固定的工资,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于是主动请缨,和老板申请,给他们涨了不少薪。
奇怪的是,业绩一如既往的差?这是为何呢?原来,问题的根源是公司的业务员自身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掌握成熟的销售技巧,导致成交量日益惨淡。
小结: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人”的因素,但马胜把原因归咎于激励、薪资等“事”的方面,因而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他大费周章的对症下属,结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马胜的失败,就是他采取的是“浅层思考法”,太过于重视问题的现象,而对问题的本质欠缺深度思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透过该“冰山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事物的本质就像隐藏在深海底下的冰山一样,是需要去发掘才能看到的,浅层的思考只能看到海平面以上10%的现象,而事物的“90%本质”,则需要深度的剖析,才有可能看清其面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