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榫卯当积木、画作可取暖……这些文创新玩法你保准没听过( 二 )


多方触动下 , “唐块”诞生了 。 “原本很多大人连榫卯这两个字都不认识 , 我们做活动时常有人看着宣传海报说 , 我知道这大概是什么意思 , 但这两个字我不会读 。 ”而“唐块”让人们不但认识了榫卯 , 还能亲手拼插 , 感知这个东西到底多么稳固 , 真正理解“不用一根钉子建房屋”的精妙 。 创业近三年 , 这是最令许晋平欣慰的事 。
半小时将房间升温12摄氏度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 寥寥数语道出其玄妙特色 。 而若纸张能够发热 , 同居一室令人如沐冬日暖阳 , 这样的画你见过吗?
采访人员面前这幅画 , 重850克 , 厚度仅0.63毫米 , 淡雅背景上描绘着隽永山水 。 相隔半米 , 能感受到热量温和而均匀地散发 , 后退一步 , 仍被浓浓暖意所包围 。
细看画作底轴 , 插在接口处的电源线揭示了个中奥秘——通过压制在前后两张耐热布中的电加热膜 , 使得悬挂画作成为低能耗、安静、美观的取暖设备 。 在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上 , 北京冬日唤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陶亮的“融画·卷轴发热画”项目 , 获得石景山分赛场二等奖 。
用画来取暖 , 乍听上去新鲜之余难免让人心中打上几个问号 , 它的供热效果如何 , 真能媲美空调、电暖器等传统取暖工具?“我们做了多次测试 , 室外温度6摄氏度的情况下 , 不超过15平方米的房间 , 门窗关好 , 只开一幅画 , 半小时左右室内就能达到18摄氏度 。 ”陶亮介绍 , “融画”决非只用概念吸引眼球 , 对待取暖是“相当认真”的 。
能耗方面 , 由于电发热膜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 , 每小时耗电量0.7度 , 仅为空调的一半 。 更重要的是画作取暖不产生空气对流 , 对湿度没有影响 , 不会让人口干舌燥 , 而且完全没有噪音 。
画作平时挂在墙上使用 , 不小心碰到是否有危险呢?采访人员触摸一幅正在通电的“融画” , 80摄氏度的表面如果长时间按住不动 , 的确有些烫手 , 但几秒内离开的话并不会造成影响 。 据了解 , “融画”目前已更新到第二代 , 只要有人一碰就会自动断电 , 安全性更高 。
数百次研发终克服技术壁垒文创|榫卯当积木、画作可取暖……这些文创新玩法你保准没听过
文章图片

做卷轴发热画的创想 , 来自于一个颇有年代感的故事 。 陶亮告诉采访人员 , 几十年前东北地区需要热水管+发电机的搭配 , 才能使得雷达屏幕在冬天维持正常显示 。 “那会儿兵工厂有位高级工程师承担了为雷达屏幕做发热解决方案的任务 , 做出的核心产品就是发热膜 。 ”
2010年前后 , 相关技术已经解密 , 工程师也已退休 , 机缘巧合下陶亮与其结识 。 听闻对方的发热膜技术 , 有十余年外贸销售经验的陶亮敏锐察觉到 , 这可以继续应用于现代生活 , 比如装饰画 。
在他提议下 , 工程师做出了一份雏形样本 。 但看上去构造简单的发热画 , 真正做到可以大范围应用 , 却有着重重技术壁垒 。 高温下 , 胶水不能爆开 , 不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颜料不能褪色 , 要始终保持表现力;发热膜粘贴平整无气泡 , 重复收卷不损伤 , 连开10万小时无故障……从取得专利到真正上市 , 陶亮和团队足足用了6年时间 , 做了几百次研发试验 , 光画布就测试了200多款 。
2017年9月 , “融画”在京东众筹做了一个首发 , 一个月众筹金额即达212万元 。 因其概念实在太新 , 陶亮巧妙将其定位为高科技文创产品 。 沿着以故宫为代表的景区、公司企业开展礼品定制以及南方城市茶馆等三条路线推进 , 仅2019年即售出3500余幅 。
“主要面向的是没有暖气的南方 , 或是北京在来暖气之前以及停暖后的大半个月 , 用起来也很合适 , 绝大部分是买给老人的 。 ”陶亮表示 , 画面内容除了授权版 , 也计划推出定制版 。 “比如小朋友的照片、婚纱照 , 甚至父母喜欢的书画 , 将自己的作品做成发热画送给亲友 , 更有别样的意义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