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二 )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巴勒贝克古遗址/unsplash黎巴嫩的多元还在于 , 这里拥有18种官方承认的宗教派别 。 东西文化的交壁给了黎巴嫩混杂矛盾的土壤 。去过黎巴嫩的人 , 会发现其宗教信仰最形象的画面就是—— 教堂和清真寺并肩而立 。她是早期阿拉伯地区唯一比例相当的 , 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处的国家 , 是阿拉伯世界里最世俗的一个异类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要是在黎巴嫩能看到教堂和清真寺并立/图虫创意当然这个 异类的血统 , 离不开法国 。19世纪时期 , 当黎巴嫩还是奥斯曼帝国版图时 , 英法传教士到这里兴办学院和教会 , 不仅扩张了英语和法语的影响力版图 , 更传递了马龙派基督教的西方价值观 , 故 早在1920年法国托管黎巴嫩 , 黎巴嫩就已经结下了特殊的对法情结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在首都贝鲁特街头像是置身在法国巴黎/unsplash黎巴嫩早在法国殖民期间 , 就已经成了中东国家最早对外开放的阿拉伯国家 , 还是阿拉伯地区第一个拥有宪法的国家 ,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法律学校的国家 。自由开放的程度一度让世人熟知“中东小巴黎”之称 。要是你到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 , 更会感受到她受到法国影响的深刻 。 既有保留战争留下的弹痕累累的历史建筑物 , 同时又不乏活力喧嚣的酒吧夜店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贝鲁特有很多弹痕累累的建筑/unsplash贝鲁特中心城区星光广场以劳力士钟楼为核心 , 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 , 布局是特别典型的法式风格 。尤其当你看到不少市民游客在小而精致的咖啡馆和酒吧 , 喝着咖啡喂喂鸽子 , 如果不是周围点缀的清真寺 ,很难不产生错觉——这里是“法国”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星光广场钟楼/图虫创意真正压垮黎巴嫩不只是贝鲁特爆炸很多人没想到 , 这场爆炸会在平静许久的黎巴嫩头上炸出一个大洞 。事后贝鲁特市长泪洒当场说这是可以跟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类比的灾难 , 英籍黎巴嫩采访人员说这次事件比喻成 “黎巴嫩的切尔诺贝利核灾”更为贴切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贝鲁特港口/wiki你可能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政府常年腐败治国造成事故 。 为什么还得低声下气求法国援助 , 至于吗?其实当前的黎巴嫩早就千疮百孔 , 四面楚歌了 。 新冠疫情和政坛腐败只是雪上加霜 。 要知道 , 这是黎巴嫩近几十年来继15年内战、与叙利亚和以色列紧张局势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巨大崩溃 。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不过像是导火线 , 引爆了 黎巴嫩长期以来真正聚集的矛盾和纷争 。 从去年下半年起 , 困境求生的民众涌上街头 , 这是过去十年来黎巴嫩声势最浩大的反政府抗议示威 。如今这里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 公共债务占到GDP的150% , 整体失业率达到25% , 世界银行称 ,现在几乎三分之一的黎巴嫩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贝鲁特楼层密集的穷人区/图虫创意以多元文明著称的黎巴嫩 , 其实国民的愤怒积压已深 。 物价持续飙升 , 许多家庭连最基本的日用品都支付不起 。长期摆在他们面前的 , 是经常停电、缺乏安全饮水和公共医疗保健 , 互联网连接信号更是令人堪忧 ,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不堪一击 , 这些在1975年到1989年内战后从未完全大规模重建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黎巴嫩人民怨已深/wiki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爆发 , 无能的政府采取封锁措施 , 历来几乎以自由开放贸易为主的黎巴嫩切断了进口贸易 , 进一步爆发了食品危机 。是什么让这一美丽多元中东小巴黎陷入如今的悲剧困境?BBC等媒体都纷纷 直指祸源是该国的政治宗派主义 , 换句话说 ,不同派系和团伙最关注的就是自身利益 。这种宗教多样性的变化 , 也使得黎巴嫩容易成为外部势力干涉的目标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很多外籍难民涌入黎巴嫩/unsplash事实上 , 复杂多变的国内和边境局势 , 已经让黎巴嫩基督徒越来越少了 , 很多人移民到西欧和北美生活 , 还有超过百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以及叙利亚难民的涌入 ,穆斯林人口逐渐超过了基督徒 。现在黎巴嫩的海外国民比本国国民还多 。 去年被奥斯卡提名最佳外语片《何以为家》 , 讲述的就是叙利亚难民到黎巴嫩的生活 。别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东有个“小巴黎”
△《何以为家》剧照处在中东地缘政治的断层线 , 黎巴嫩本就是个脆弱的国家 , 动荡几乎都成了家常便饭 , 无论外部势力还是长达15年的内战 , 贪污腐败的政府机构和积弱不振的经济也并非一日造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