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科技故事|好吃的仍是野鸡,而会下蛋的成了家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环球科学
SME科技故事|好吃的仍是野鸡,而会下蛋的成了家鸡
本文插图

撰文:雷切尔·努维尔(Rachel Nuwer)
翻译:林清
到目前为止 , 家鸡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 , 约为230亿只 。 最新研究表明 , 曾经还有另一个物种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家禽”的有力竞争者 。 曾经 ,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古代的鸟类遗骸来自最早的家鸡 , 但最新研究却表明 , 它们可能是野鸡的遗骸 。 研究还表明 , 野鸡曾经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 这也为野鸡的早期驯化过程提供了线索 。
劳卡斯·巴顿(Loukas Barton)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环境咨询机构杜德克(Dudek)的考古学家 , 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主要研究者 。 他表示:“我们很难找到鹿与狩猎采集者生活在一起的证据 。 但是 , 在这项研究中 , 我们似乎看到‘野生动物’生活在人类的生活圈中 。 ”相关研究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
在中国北方距今8000年的历史遗址上 , 发现了很多鸟骨、猪骨、狗骨以及农具 。 此前 , 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 , 这些证据可以看作家鸡驯化的最早证据 。 但令许多人费解的是 , 家鸡的野生祖先一般被认为是红丛林野鸡(red jungle fowl) , 原本生活在1600千米外的东南亚 , 它是如何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呢?2015年 , 研究人员提出这些遗骸可能属于中国北方的野鸡 。
为得到明确的答案 , 巴顿和同事将目光投向了距今7500年的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 , 属于新石器时代) , 分析了其中8副鸟类的骨头 。 此前 , 它们一直被认为是家鸡的骨头 。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 其中包括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 , 从遗传学上确认这些骨头来源于野鸡 。
还有证据显示 , 这些野鸡主要以人类种植的谷物为食 , 表明它们常年与人类生活在一起 。 这相当于人类驯化野鸡的第一步 。 巴顿说 , 这个过程很可能与早期家鸡的驯化过程类似:野生鸟类开始与人类密切互动 , 彼此间最终形成持久、相互依赖的关系 。 然而 , 真正的驯化意味着人工选择带来的物理或基因方面的变化 。 不过 , 当时的野鸡在基因上与现在的野鸡匹配度很高 。 从技术上来讲 , 中国发现的这些鸟类仍然是“野生的” 。
山东大学的遗传学家董瑜(Yu Dong , 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认为 , 这些发现“非常重要” , 为我们了解驯化史提供了重要见解 。 对于这项研究 , 她还有更多的好奇 。 比如 ,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是否会主动欢迎野鸡 。 董瑜说:“如今 , 在很多田地的周围都会搭防护网 , 防止鸟类偷吃粮食 。 ”
巴顿说 , 人类可能认为野鸡是很好的肉源 。 但是 , 无法持续产蛋却成为了野鸡的劣势 , 这也成为产蛋表现更为稳定的“家鸡”最终被驯化的原因 。 他还说 ,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有吃‘肯德基炸野鸡’ 。 ”
SME科技故事|好吃的仍是野鸡,而会下蛋的成了家鸡
本文插图

SME科技故事|好吃的仍是野鸡,而会下蛋的成了家鸡
本文插图
【SME科技故事|好吃的仍是野鸡,而会下蛋的成了家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