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虚假的乾隆盛世:一个双面政治家统治下的国家

 虚假|虚假的乾隆盛世:一个双面政治家统治下的国家
文章图片
乾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乾隆有多重身份,他是军事家,提到乾隆有一个词叫“十全武功”,就是说他指挥过十多场大的战争。他还是收藏家,不管数量还是质量算是历史之最。他还是一个诗人,当然不是以质量而以数量闻名。全唐诗汇集唐朝两千多个诗人的作品,一共也就三万首,乾隆一个人的创造量相当于全唐朝两千诗人的总量。当然,数量多了,质量也就平平。乾隆还是语言学家,懂得起码五种语言,满、汉、蒙三种语言非常熟练,写过一本准噶尔蒙古源流,直接用蒙语写,可见蒙语运用完全无障碍。也能用维吾尔语和藏语日常对话。班禅喇嘛来拜会,一见面乾隆就用藏语交流,班禅喇嘛吃了一惊。当然,这么多身份中,最核心的还是政治家,他今天还不停被我们提起,是因为他的统治成绩。按历史学家的说法,乾隆时代是中国古代最兴盛发达的时代。横向看,在当时的全世界,大清也是挺厉害的。第一是经济总量即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比例相当高。今天我们说中国崛起,世界第二,但份额不过百分之十二点多。第二,军事实力非常强。新疆成为中国的省份是在乾隆24年。乾隆平定了准噶尔,把准噶尔四部当中的三部都彻底灭绝了,平定了新疆,版图达到14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1.5倍。周围小国纷纷进贡来朝。第三是人口。中国历史上人口都在几千万之间徘徊,很少超过一个亿。乾隆六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是一亿四,退位时又做了一次普查达到三个亿。在位期间人口翻一番,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从这三点看,乾隆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今天大家还不停称颂他的英明伟大,也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虚假|虚假的乾隆盛世:一个双面政治家统治下的国家
文章图片
乾隆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绩呢?主要是靠挖掘中国传统政治的权术、权谋以及得失经验的潜力。乾隆的政治经验基本局限在中国经验之内。在中国历史上,对皇权、对国家政权构成威胁的,一般来讲,有以下几种势力:第一类是后妃和外戚干政。第二类是皇族干政。第三类是太监干政。汉朝、明朝、唐朝,太监干政都很严重,比如明朝魏忠贤,汉朝的“十常侍”。第四类是权臣干政。皇帝如果比较懦弱或懒惰,大权很容易被大臣拿去,历史上像张居正、鳌拜。最后还有农村起义、有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有帝国外患的威胁。所以想做好皇帝很不容易。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把这些威胁统统控制住。比如雍正非常厉害,但当政时也出现过年羹尧、隆科多这样的权臣。康熙晚年时,儿子们分门别党,结交朝中大臣形成朋党争夺皇位。中国历史上唯一把诸种势力几乎全部压服,对皇权不构成丝毫挑战的就是乾隆朝。乾隆是怎么做到的呢?防范后妃干政。乾隆是孝子,史载当帝以后也常去给太后请安,尽量陪太后吃饭,太后每年过生日乾隆都会拨很多钱办隆重的庆典。每年过生日,都会亲自给太后画四幅画,成为定例,意思是花多少钱是身外之物,亲笔画的画更能代表心意。 虚假|虚假的乾隆盛世:一个双面政治家统治下的国家
文章图片
皇太后特别好动,喜欢旅游,所以乾隆下江南、去泰山、五台山都带着她,八十五岁的时候还跟着乾隆登上泰山山顶。乾隆的孝顺非常到位,大臣说乾隆是纯孝。但乾隆在处理跟母亲关系时有一点,即绝对不允许越过政治界限。乾隆登基第三天就给母亲身边的太监和宫女发了谕旨,说宫中之事任由太后作主,宫外之事恐太后闻之心烦,不许向之传说。实际上就是对母亲进行了信息封锁,防止其干政。这道谕旨头几年执行不错,但后来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不愉快。有一次乾隆给母亲请安,母子俩坐那聊天,聊着聊着老太后说,听说顺天府东面有一个庙挺灵验的,老百姓有求必应,但这个庙是明朝建的,年久失修快要塌了,能不能拨点钱修一下。乾隆满口应承。出了老太后寝宫,乾隆就把太后身边的太监宫女叫来,质问谁说的,并每人罚俸一个月,说如果再有这类事,就会有人掉脑袋。之后乾隆把这番话形成谕旨发给太监宫女,实际就是发给太后看。从此其母亲更加注意。终乾隆一世,一直到老太后死,再也没有干预过宫外的事。并不是说乾隆多刻薄,而是他非常重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从汉朝的吕后干政到清朝孝庄太后,太后干政时有发生。乾隆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处抓起,从细节抓起。 虚假|虚假的乾隆盛世:一个双面政治家统治下的国家
文章图片
防范皇族干政。乾隆即位时有两个弟弟。雍正一共生过十个男孩,大部分夭折了。这两个弟弟一个叫弘昼,一个叫弘瞻。弘昼跟乾隆同岁,同父异母,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吃饭、睡觉、读书,关系特别好。乾隆即位后给他们封了很高的爵位,封赐了很大的王府,拨了很多钱,物质待遇优厚,对两个弟弟应该说很好。但有一点,不许接触政治权力,还经常提醒他们:咱们之间本质上不再是兄弟,而是君臣,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认不清就会犯错误。有一次,两个弟弟到宫里给太后请安,跪在那跟太后聊天,聊了一会稍不注意就把膝盖往前蹭了蹭,蹭到乾隆平时请安跪的席子上,那张席子包着一个明黄的缎子,是皇帝专用。按理来讲,这是一件小事,但乾隆勃然大怒,说这是原则性问题,是大不敬,你们怎么能跪皇帝的席子呢!对两个弟弟严肃处理,对弘昼的处分是罚俸三年。经乾隆几次敲打,弘昼明白了,他说我这个皇弟听起来非常尊贵,实际上比别人都要低,是政治贱民。在传统时代,一个男人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只有去当官。但作为皇弟,一辈子不能沾染政治,一生的使命就是混吃等死。他把自己关在王府里,成天花天酒地、胡吃海喝。时间一长,精神就有点不正常。后来他在王府中玩一种游戏:在院子当中摆上几个高桌,上摆几种供品,自己坐在高桌上吃供品,演习自己的葬礼。弘昼说,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谁也不知道,像我们这样的皇族之家,葬礼非常隆重,我要是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钱不是白花了吗?所以活着时候就要享受一下。他让妃子、下人跪在下面哭,谁哭得最悲哀就给谁赏赐。他就在王府中不停地玩这种游戏,玩到62岁死了,算是得了善终。这在中国历代皇帝弟弟的命运当中算是不错的。弘瞻就没这么幸运。弘瞻比乾隆小23岁,乾隆从小对他很关照,像对自己儿子一样。但他从小没人管束,脾气性格不太好,非常自私,一身纨绔子弟的毛病,乾隆渐渐就不太喜欢他。有一次乾隆住圆明园时,圆明园失火了,住在附近的王公贵族赶紧跑过来救火。弘瞻也来了,但站在旁边嘻嘻哈哈看热闹。乾隆非常生气,但没有发作。过了不久就发生了请安跪错席子的事,乾隆宣布革去弘瞻的王爵,永远停俸。这个处分非常严重,差一点就开除皇族。弘瞻身体不好,经过这个打击就得了病,很快就奄奄一息。乾隆也挺后悔,赶紧去探望。弘瞻一看哥哥来了,吓得在病床上要爬起来行礼,挣扎半天也没爬起来,只在枕头上叩头,说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了。乾隆非常难过,宣布马上恢复弘瞻的亲王爵位,补发所有俸禄。但乾隆走后第三天,弘瞻就去世了,年仅32岁。皇帝对权力和亲情的关系处理是很难的。这些皇族,管理松一点就有很多人去攀附,干扰政治。管得太严很容易就伤害亲情。所以到最后,实际上乾隆也没把握得太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