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在“去全球化”中实现全球化
近日 ,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就“去全球化”发表观点 , 他认为 , “去全球化”过程中依然有全球化 , 而且 , “去全球化”后会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 。 中国应该积极应对这一趋势 , 完善和提升产业结构 , 同时全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在新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
以下为刘晓春观点摘编:新冠疫情以来 , 一些国家要调整产业链 , 希望改变部分战略物资过分依赖国外生产供应的状况 。 这之前 , 美国个别政客直接提出要与中国经济“脱钩” 。 由于许多物资目前都是依赖中国生产供应 , 于是不少舆论把这些都悲观地归结为这些国家要与中国经济“脱钩” 。对于这种情况 , 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冷静分析、积极应对、顺势而为 , 在适应各国自身战略的同时 , 把握国际产业链重构的主动权 , 提升、完善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 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 并在新的全球化中占据有利地位 。客观看待各国改变部分战略物资生产供应的战略这次新冠疫情来势凶猛 , 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 , 大多遇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不堪重负的问题 。 由于这个原因 , 各国政府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本国相关产业链的问题 , 无可厚非 , 不必过度解读 。同时也应该看到 , 如果各国都有相对完善的战略物资的产业链 , 对人类应对突发事件是有好处的 , 这个好处不仅是对相关国家而言的 , 也是对全人类而言的 。 就世界经济来说 , 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 可以减少经济损失 , 同时也能使经济运行及时得到恢复 。 这对中国经济 , 是更大的好处 。 所以 , 不必过度解读这类所谓的“脱钩” , 更没必要惊慌失措 。美国个别政客的“脱钩论” , 固然有他们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考虑 , 同时也是美国自身内部经济结构矛盾的结果 。 十多年前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 与其说是对外战略 , 毋宁说是对内的战略 。 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 , 美国成功地使整个国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顶端 , 但就其国内看 , 并不是所有国民都能生活在这样的顶端 。 也就是说 , 在美国国内 , 这样的经济结构无法满足现有人口结构条件下就业的需求 , 造成严重的贫富差距扩大 。 对于美国政客的“脱钩论” , 我们既要认识到他们与中国战略竞争的一面 , 也要认识到他们解决国内矛盾的一面 。再者 , 中国不可能包下全球所有物资的生产供应 , 也不可能仅仅依赖为全球生产供应物资而生存 。冷静分析一些发达经济体产业链回迁政策的效果最近几十年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部分中低端产业由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 , 这是一个几十年持续的过程 。 所以 , 回迁 , 也不会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 对于一些国家的产业链回迁政策 , 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分析 。如果发达经济体从现在开始实施产业链回迁计划 , 包括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 无疑是给需求极度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 , 会极大提振全球的投资需求 。 这是好事 。 以目前各个经济体的现状 , 各国要建设完整的产业链 , 包括美国的“再工业化” , 完全没有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整装设备、技术、建设人员等 , 是不可能完成的 。 因此 , 目标虽然是“去全球化” , 但只能以全球化的方式实现“去全球化”的目标 。 我们反而应该乐观看待这一过程 , 积极寻找并抓取其中的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 , 在调整结构中不断出清一些过剩产能 , 包括向外转移一些产能 。 这些向外转移的产能 , 也不妨向发达国家转移一些 。 比如口罩生产 , 目前这个特殊阶段过去后 , 应该快速转移一部分产能到世界各国去 。积极应对“去全球化”趋势排除战争等因素 , 单就经济视角论 , 如果各主要经济体都实现自足的产业链 , 实现互相“脱钩” , 那么 , 最经得住“脱钩”的国家是中国 。 一是 , 中国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二是 , 中国有十四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 。 在完全“脱钩”状态下 , 各国竞争的将是产业链的效率、效能和规模效益 。 在这样的竞争中 , 由于各国效率和效益的差距 , 在资本和市场的作用下 , 最终依然会打破“脱钩”格局 , 回归全球化 。 同样道理 , 在这样的竞争中 , 中国是有机会胜出的 。 也因此 , 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目前的“去全球化”趋势 。第一 , 在抗疫及疫后国际产业链重构中 , 要利用我国战胜疫情的领先优势 , 牢牢掌握产业链重构的主动权 , 巩固、完善、提升我国产业链结构 , 使我国的产业链更具效率和竞争力 。第二 , 在重构产业链的竞争中 , 要把建立强有力的国际、国内供应链系统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 这是实施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保障 。第三 , 正确理解转型升级 ,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实现优胜劣汰 。 转型升级与建设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是矛盾的、对立的 。 地方政府在规划本地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中 , 不应片面和机械地理解转型升级 , 不能简单地以行政手段排斥、挤压一些所谓的低端产业 。我国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过程中 , 要避免产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出现过的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 不仅是全国层面要吸取这个教训 , 地方层面同样要吸取这个教训 。 我国大部分地区 , 特别是县域 , 需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 , 同样需要多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满足多层次人口的就业需求 。 地方政府制订产业规划 , 对一些先进、高端行业、产业进行适当的扶持与支持是必要的 , 但其他都应该交给市场 。 对各类所谓的低端行业、产业 , 只要符合环保、安全等法定要求 , 不应进行任何的干预和限制 。第四 , 积极参与和帮助一些国家自建完整产业链 。 既然“去全球化”和“脱钩”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 , 我们也看到 ,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依然需要国际贸易来满足自建完整产业链 , 那么 , 我们就不应该消极坐等别国建成自己的产业链 , 而应该积极参与这个过程 , 乐观拥抱这个趋势 。 要积极发现、创造“去全球化”中的全球化机会 , 输出我国在基建领域、设备领域、数字化领域的产品和能力 。国际经济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 不可能是单方面的 。 “脱钩” , 本身就是一种互动 。 历史上 , 无论政治、军事如何变化 , 地区间的经济互动从来没有中断过 , 只是方式方法有变动 , 规模有起伏 。 我们必须看到“去全球化”过程中依然有全球化 , 而且 , “去全球化”后会形成新的全球化格局 , 或者说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 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在这新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 最终还是要完善和提升我们自己的产业结构 , 同时全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编辑: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