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专家:无直接关系
日前 , 有媒体报道 , 马来西亚卫生部官员声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网友纷纷评论区表示担心 , 还有人留言支招:传播快10倍……给孩子打这个疫苗别晚于10月……
传播快10倍的说法靠谱吗?D614G变异究竟会不会使得已经研发的疫苗失效?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连线多名专家 , 他们表示 , 对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的说法并不认同 。
D614G变异与传播快10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D614G变异是指新冠病毒S蛋白的第614号氨基酸由D(天冬氨酸)变为G(甘氨酸) 。
出现D614G变异毒株不是件新鲜事 , 从我们监控的新冠病毒测序序列数据库来看 , 这个位点的变异很早就出现了 。 生物信息数据领域的一位专家表示 , 马来西亚早在3月就出现过D614G变异毒株 。
该专家表示 , 现有的信息和数据没有办法支撑D614G变异使得传播速度快10倍的结论 。 如果相关研究真的得出传播快10倍结论 , 也不会是D614G变异这一单一因素引起 , 而是还有其他未被关注到的原因 。
一些观点可不可靠、值不值得采信和评论 , 应该有个判断标准 , 比如是不是发表了学术论文 。 该专家提示 , 经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仅有研究方法、详细数据结论 , 还经过了同行评议、编辑审评 , 更有可信度 。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发现 , 被相关媒体用于佐证的题为《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变化:D614G增强传染力的证据》的论文中明确表示 , D614G变异可能与新冠肺炎患者较高的病毒载量有关 , 但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 这一点却鲜少在媒体报道中提及 。
传播快10倍不太可能
传播快10倍 , 这个数怎么算?
肯定不可能像给短跑名将博尔特计时那样掐表算 。
上述文章中采用了临床和实验室方法 , 一种是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判断 , 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 , 即患者携带了更多的病毒 , 传染力更强 , 这就好比一麻袋大米撒出去与一小塑料袋大米撒出去 , 散布的面积前者更大;另一种方法是在细胞水平的验证 , 通过将变异毒株与武汉暴发的新冠病毒做对比 , 比较相同病毒滴度下感染细胞的数量多少 。
针对第一种方法 , 《细胞》最新在线发表的一篇题为《变异的意义:D614G突变对于大流行意味着什么仍旧不清楚》的文章中表示:这个假设虽然有道理 ,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 一些传播可能是在前期(无法检测到病毒)出现 , 因此病毒载量高可能不是传播潜力的直接反映 。
针对第二种方法 , 该文章认为没有考虑到其他病毒或宿主蛋白的影响 , 也没有考虑到人作为整体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
由细胞延伸到人 , 确实有些牵强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中心副教授李克峰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更不能通过细胞水平的实验量化传播力的大小 。 如果使用动物试验或许更可信 。 李克峰说 , 细胞实验出结论快 , 大家急于发表 , 但会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判断这一结论是夸张的:新冠病毒R0值(注:R0值表明一个病人可以传染的人数)大概在3—4 , 如果传播快10倍 , 意味着R0值要达到30—40 , 这在目前人类认知的传染性疾病中几乎不存在 。
变异确实存在 , 影响疫苗可能性小
对现有8万多条新冠病毒序列的分析表明 , D614G变异的病毒序列数达到约80% 。 前述生物信息数据领域的专家表示 , 排除一些测序但没有公开收录的情况 , 基本可以得出这类变异已成主导的结论 。
但是 , 对新冠病毒变化的总结应该是立体的 , 不应只关注传播速度 。 例如有研究者根据一些国家新冠肺炎疫情的数据搜集和归纳分析 , 总结出有些国家儿童感染率急剧增高、重症人数在急剧减少等特点 。
关于D614G突变会不会影响疫苗效果的问题 , 上述专家解释 , 614号位点虽然在S蛋白(该蛋白被认为是病毒进入人体的钥匙)上 , 但并不在S蛋白的疫苗靶向区上 , 可以理解为它可能在钥匙柄上 。
推荐阅读
- 科学|耶鲁科学家可能已经找到老年新冠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同龄女性的原因
- 疫苗|康希诺生物声明:并未与加拿大终止新冠疫苗合作项目
- 新冠疫苗|动物活体实验证实新冠疫苗鼻腔滴入可起到免疫效果
- 检测|雅培新冠抗原检测卡获FDA授权 15分钟出结果而售价仅5美元
- 新冠疫苗|四川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临床试验许可
- 病毒|寻找外星病毒,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起源吗?
- 戊肝|接种三针抵御四型病毒 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有何“绝招”
- 阳性|三星:两名员工新冠检测为阳性 芯片生产不受影响
- 新冠|中国生物新冠疫苗提速:已获多国Ⅲ期临床批件
- 北京科创|北京科创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约 承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