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最终被其击败,自刎于乌江边,很多项羽的粉丝至今无法释怀!项羽为什么要放走刘邦呢?两千年来,后人一直对其进行各种角度的解读,原因有很多,起到主要作用的有以下几种:1,项伯劝阻:项伯是项羽的叔叔,身居令尹(相当于丞相)高位,是楚军中仅次于项羽的二号人物,高于亚父范增,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也可以体现出项伯的地位。 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2,刘邦妥协:刘邦在鸿门宴前,已经完全接受了项羽的议和条件,同意将秦王子婴、秦国宫殿仓库、秦军俘虏、关中地区管理权等全部移交给楚军,项羽不费吹灰之力,就享受到灭秦的全部福利。3,刘项情谊:刘邦、项羽在楚怀王麾下并肩战斗抗击秦军的日子,结下了较为深厚的情谊。上面三个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第二个,刘邦已经将胜利的果实全部交出,项羽就失去了杀人借口和意义,另外,项伯从道义层面的劝阻,再加上项羽顾念旧日情谊,最后不顾范增的多次暗示,放走了刘邦。项伯劝阻的过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刘邦妥协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了,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说说刘项一起抗击暴秦的日子:刘邦起兵后,曾经投奔楚王景驹,不久,项梁杀死景驹,另立放羊娃熊心为楚怀王,景驹部下大多归顺了项梁。刘邦也投奔到项梁麾下,借兵打跑了雍齿,收复了老家丰邑,从此和项羽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此时,秦将章邯已经扫清“张楚”政权的残余势力,率军攻打魏国,在魏国首都临济(今河南封丘东)围城打援,击溃来援的齐军和楚军,魏王魏咎自焚而死,魏国灭亡。在临济战斗中,齐王田儋战死,齐国相国田荣收拢败军,退往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章邯率领秦军尾追而至,包围东阿。项梁和项羽、刘邦等将领率领楚军主力救援田荣,在东阿城外,击败秦军,章邯向濮阳(今河南濮阳南)撤退,项梁领军紧追不舍,追赶上秦军后,再次将其击败,并且将秦军截为两部,章邯率一部退入濮阳城,另一部秦军退入成阳县(今山东菏泽东北)。章邯引黄河水环绕,准备死守濮阳,项梁一时无法攻克。楚军也分为两部,项梁率一部,攻打濮阳,项羽和刘邦率一路,追击退往成阳县的秦军。项羽和刘邦猛攻成阳,秦军拼死防守,给攻城的楚军造成了较大伤亡,城破后,项羽和刘邦屠城,这是刘项第一次屠城,以后两人还分别有几次。 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攻克成阳县后,刘项领军攻打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未克,转而进攻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在雍丘遇到李由率领的秦军。李由是秦帝国左丞相李斯的长子,担任秦帝国三川郡郡守,并且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当初,陈胜任命吴广为假王,领军西攻荥阳,李由坐镇荥阳,指挥秦军坚守,吴广无法攻克。 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后来,周文绕过荥阳西进,攻破函谷关,威逼咸阳,后被秦军反击,退出关中,在渑池县战败自杀,李由依然坚守荥阳,未被攻克。田臧和李归假传陈胜命令杀死吴广,也无法攻克,先后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杀死,荥阳之围遂解,章邯对李由也算有援手之恩。这一次,章邯作战不利,退往濮阳,李由知道后,投桃报李,亲率三川郡秦军增援章邯,没想到,在雍丘碰上了不读书的刘项(唐·章碣《焚书坑》:坑灰未尽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项远非吴广、田臧、李归等人可比,李由那点本事,根本不足一晒,两军相遇,展开激战,秦军被击溃,李由被刘邦部下将领曹参斩杀,项羽怜其忠义,派人将尸体送回其老家上蔡安葬。楚军连连获胜,项梁和部下很多将领都产生了轻敌之心,见章邯坚守不出,就移师包围刘项未能攻克的定陶城,定陶城池较为坚固,项梁一时无法攻下。此时,章邯已经得到河内郡和河东郡秦军的增援,恢复了实力,而这些情报,项梁竟然一无所知!章邯率领秦军秘密运动到定陶,半夜突袭楚军营垒,城内秦军也趁机杀出,两面夹攻,楚军大败,项梁战死。项梁的死讯传来,转战到外黄县一带的刘项二人领军退往彭城(今江苏徐州)方向,楚怀王熊心将首都从盱台(今江苏盱眙)北迁到彭城,趁机夺权,重用刘邦、吕臣、陈婴、宋义等非项氏将领,部署楚军防备秦军乘胜入寇。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国已不足为患,就领军北上,和秦将王离攻打赵国,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城中,巨鹿之战即将拉开帷幕!赵国求援,楚怀王派刘邦西进攻秦,项羽跟随宋义北上救赵,刘项二人分别,各赴不同战场。 岁月|屠成阳 斩李由 刘邦和项羽并肩抗秦的光辉岁月!
文章图片
?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跟随项氏叔侄救援田荣,到润九月西进关中,刘邦和项羽在一起并肩战斗3个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项羽是重感情的人,后来的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也有顾念这段情谊,不忍心下手的因素。楚汉战争,项羽战败自杀,刘邦以鲁公的规格安葬(项羽被楚怀王封为鲁公),还亲自祭奠项羽,或许也有顾念这段情谊的原因吧。本文为指缝间的历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