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亭的礼物是一笔被大清“糟蹋”的强国财富( 二 )

魏东亭的礼物是一笔被大清“糟蹋”的强国财富
可以说 , “鸟船”给清王朝带来了噩梦 , 却也是一笔财富 , 强大“鸟船”带来的 , 更是清王朝面对这个航海时代 , 空前的历史机遇 。 三.战舰缩水 , 抛物线到了后半截但清王朝不会想到 , 大清“兵强船壮”的强大水师 , 会在一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中输得一败涂地 , 眼睁睁看着英国在东南沿海作威作福 。 除了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的短暂开放以外 , 大多数时候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 而曾经称霸东南沿海的鸟船 , 也就从此走上了不归的下坡路:曾经的鸟船 , 要么闲置 , 要么大船改小船 。 就连最体现国家面子的封舟都一再缩水 , 到了1800年 , 封王尚温、赵文楷、李鼎元为使臣 , 所雇商船长只有7丈(23.33米) , 宽2.2丈(7.33米) , 深1.3丈(4.33米) , 较1684年封王尚贞等使臣时所乘的长15丈(50米)、宽2.6丈(8.67米)的鸟船缩小了不是一点半点 。 除却体型的缩水 , 清朝战船的战斗力也明显“水”了不少 。 1836年 , 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中国丛报》中出现了一篇介绍当时清朝水师和海防状况的文章 。 美国采访人员说 , 中国战舰“像一堆木材”、“庞大而笨重” , “整个样子正如尼克博克所描绘的‘戈德夫罗号’那样 , 在风平浪静中显得迷离恍惚、庞大笨重 , 这便是清帝国‘第一等舰队’的外貌 , “律劳卑事件中 , 停泊在澳门南湾炮台前的两艘中国战舰 , 各架有八门大小不等的炮 , 其中两门是旧式的铜制野战炮 , 足足占据了舱面全部宽度 , 如果开起炮来 , 即使战舰不沉没 , 炮也会反撞到舰舷侧面跌下海去” 。 由此可见 , 清朝后期的海军实力已大不如初 , 已经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魏东亭的礼物是一笔被大清“糟蹋”的强国财富
那么 , 为什么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 , 清朝的海洋力量会经历迅速的兴盛和迅速的衰落呢?其深层原因是短短的一句“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无法概括尽然的 。 除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刚愎自用以外 , 官府内部管理的腐朽不化也难逃其咎 。 由于康熙年间大清的日益腐败 , 整个造船业乃至军事部门内耗严重 。 就拿造船业举例吧 , 造船 , 成了官员的提款机;一艘大型战舰的制造 , 对于各级官吏而言 , 每个环节都是有利可图的 。 船厂开出的造船费用比实际高几倍、而且一再拖延工期不说 , 就连维修费也是被“大人们”从上到下层层私吞 , 船厂报修十艘战船 , 顶多实修七八艘 , 这都成为了潜规则 。 如此管理之下 , 想必即使打开国门 , 清王朝的船只也不会越造越好 。 本可以借助亚洲最强大的水师开疆扩土、发展贸易 , 谁料想大清的水师就这样昙花一现 , 在迅速地画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引人深思的抛物线之后 , 随着历史的发展永远地销声匿迹 。 由此看来 , 海洋力量的兴败只是清朝盛衰的一个缩影 。 参考资料:白晨光《中国17世纪的风帆战列舰—明朝鸟船》、李元骏《清朝旧式战船、水师和海防》 、茅海建《鸦片战争再研究》来源:朝文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