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六卿与三家分晋,详解山西的地缘结构( 二 )
这种“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的地缘格局 , 显然是不符合地缘政治的基本规律的 。 如果没有稳定的 , 联成一片的国土 , 谁都不会感到真正的安全 。 因此三晋之间的关系 , 很大程度就是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 而这个磨合的过程 , 即有战争 , 也有和平的交换 。 根据自身在三家分晋之初 , 所占据的地缘位置 , 魏赵韩三家也或主动 , 或被动的确定了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 。 或者说是将哪个地理单元 , 划归自己的势力范围 。鉴于三晋最后的土地已经远远超出了山西高原的范围 。 我们会分片解读 , 三晋是如何分别分割这些大的地理单元的 。 首先当然是晋国的大本营——山西高原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 魏、赵、韩三国是如何瓜分山西高原的晋国土地的吧 。 前文我们说了 , 如果要想将三晋在分立之初所占据的城邑完整的标示出来 , 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 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三个国家的初都处 , 以及他们在战国后期所形成的地缘格局 , 看出他们的主要扩张方向 。正如所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一样 , 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区 , 都是争夺的重点 。 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后 , 三个曾经的盟友都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利自己发展的城邑作为都城 。 其中魏国的政治中心设在运城盆地的东部 , 与他们在中条山南部的初封地——魏地 , 隔中条山相望 。 在假途伐虢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 , 魏国的这块初封地 , 是因晋国吞并了一个叫“魏”的小国而得到的;而韩国的先祖得到他们的初封地 , 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 这片因韩原大战而闻名的土地 , 之前也是属于一个叫“韩”的小国的 。 由此可以看出 , 中国人是多么的怀旧 , 这些国名在转换为地名后 , 又被它的新主人重新变为国名 。
韩国在独立之后的新都城 , 设立在临汾盆地的中部 , 叫作“平阳” , 与位处临汾盆地西部的韩原遥相呼应 。 如此看来 , 韩国似乎对临汾盆地情有独钟 , 而魏国则更应该在运城盆地拓展自己的空间 。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 , 临汾——运城两大盆地 , 虽然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 , 但实际上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 这一点在春秋晋国的章节中已经解读过了 。也就是说 , 既然晋国最终将临汾——运城两盆地融为一体 , 并成为晋国的核心区 , 那么理论上存在的两个山头 , 实际上被合为一座天王山了(也就是“河东之地”) 。 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 , 韩、魏两国势必有一家要被挤出河东之地 。纵观先秦的历史 , 并非所有的地缘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 。 就好象大家所熟知的“一山不能容二虎”这句俗语 , 其实还有一句少有人知的后话 , 叫作“除非一公和一母” 。 只可惜韩魏两国都是经历过晋国内部残酷的政治斗争 , 而生存下来的强者 , 并没有一方愿意象当年的“申戎”一样 , 仅仅满足于把持周王室的选后权 , 并以此为前提 , 甘为对方所驱使 。最终的结果是魏国获得了河东之地的控制权 , 而韩国则被迫将他们的政治中心迁往别处 。 如果晋国不是三分天下 , 而是由韩魏两国平分秋色的话 ,, 那么韩国人很可能会向北占据太原盆地 , 并将晋北的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作为扩张的方向 。 不过可惜的是 , 那三个盆地已经被赵国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赵国的先祖赵夙 , 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 。 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 , 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 。 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 , 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 。 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 , 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 。 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 , 赵人并没有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 , 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 , 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 。 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 , 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
赵国的先祖赵夙 , 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 。 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 , 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 。 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 , 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 。 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 , 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 。 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 , 赵人并没以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 , 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 , 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 。 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 , 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如果说韩国最终退出了河东之地是因为魏国的压力 , 那么赵国则是在六卿尚存之时 , 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扩张方向 。 那位真正为赵国独立奠定基础的赵简子 , 在公元497年之前所筑的晋阳城就在现在的太原一带 , 而筑此城的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政治博弈的主战场:临汾——运城盆地 。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晋阳邑的地理位置 , 就会发现晋阳在太原盆地的北端 , 或者说是处在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相接之处 。 优越的地理位置 , 使其可以左右逢源 , 将忻定盆地与太原盆地融合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赵氏的这个选择 , 无疑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 而晋阳城在筑成后不久 , 也帮助赵氏族人经受了两次大的战役 。 一次是公元前497年 , 中行氏、范氏联手赵氏在邯郸的小宗(邯郸氏 , 又是一个想做大家长的“曲沃桓叔”) , 对晋阳城发起的进攻 。 这次战役的最终结果是赵氏联合了智、魏、韩三家 , 反过来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 , 而赵氏内部的大小宗之争 , 自然也平息了 。这次战役除了让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少了两个竞争对手 , 也让赵国在今后的地缘整合中 , 将重点放在让自己在太行山两侧的土地连成一片(否则赵国孤悬于河北平原上的领地 , 就算不被人吞并 , 也很有可能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晋阳城所面临的第二次考验 , 和第一次如出一辙 。 这一次是智氏联合魏、韩两氏 , 欲灭赵氏 。 后来发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比较清楚了 。 赵国反过来策动魏、韩两氏共同灭了智氏 , 而晋国的政治洗牌也就此终结 。 接下来的事 , 就是魏、赵、韩三国 , 如何将瓜分而来的土地重新组合 , 以让三国的控制区能够最大限度的连成一片 。对于晋阳城的位置还需要说明一下 , 主要是百度百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 对于一些认定百度为权威的朋友 , 可能会有所误会 。 赵人所筑的晋阳城位置在现在太原市的西南 。 或者说现在太原市的主城区是在汾水的东侧 , 而赵人所筑古晋阳城在汾水的西侧(现在的太原市晋源区一带 , 著名的晋祠就在这一区域) 。 不过也有人认为晋阳是在现在的永济市一带 , 也就是运城盆地的西南部(如果你在百度百科中寻找答案 , 就会找到这样的结果) , 所依据的理由是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 , 从魏国手中夺取了一个“晋阳”邑(公元前319年)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 在古典时期 , 一名多地的现象很普遍 。 赵国初都的晋阳城的确是在太原西南部 , 否则秦人决不会迟到公元前246年才攻克晋阳 。 更为重要的是 , 赵人如果不将政治中心移至山西北部 , 他们在北方的扩张行动将无所支撑(政治中心总是要放在最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的地方的) 。
推荐阅读
- 日本家族门阀有多强大?看安倍晋三家族成长史
- 小飞人|为了顺利实现高考目标,高三家长要留意,孩子心理变化的5个阶段
- 开始了!第三家银行倒闭,存钱也不安全了
- 四川|四川自贡“雌雄双盗”撬开三家店铺 偷了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