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近四成大学生对个人时间管理不满意( 二 )


赵秀萍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懒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够清晰明确 。赵秀萍认为,比起感叹自己太懒、太拖延,完美主义和目的不明这两个因素,才是人们在做规划时真正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合理规划时间是成功的一半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即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整合优化,实现学习、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的起点,同样是大学四年,但等站在毕业的时点上,再看同学之间各方面的发展,差距就很明显了 。”赵秀萍说 。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希望通过时间管理,高效地完成某项短期任务或工作(60.53%)、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59.18%)、从容地处理好日常生活和工作(65.97%)、或者过一种高效率的人生(46.21%) 。
然而,懂得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得很好 。在时间管理上,受访大学生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制定了时间安排,却因惰性放弃(66.37%),此外时间安排制定不合理(43.81%)、多次无法完成计划后就不愿意再制定计划(32.49%)、不知道如何制定计划(26.25%),也是阻碍时间管理的原因 。
福建一所高校的曾璐姚的时间安排表上,红色的对号和黑色笔迹的时间安排,像有规律地排列在乐谱上的音符,清晰勾勒出她每一天的节奏 。
但在她一开始做时间规划时,却常常遭遇“滑铁卢” 。刚开始准备复习考研,她给自己定了严格的计划,包括一个月要“刷”几套英语试卷、看几章教学视频 。但一旦执行起来,她发现最初的计划太夸张,根本完不成 。
大二考试前夜,原本一心准备复习的凯康被实习指导老师告知,方案要重写 。凯康不想把考试当成推脱的理由,“这样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 。于是他改完方案又开始复习,凌晨3点才熄灭台灯 。不出意料,第二天考场上,他整个人昏昏沉沉 。事情虽然有些突然,但经不住突发事件的考验,还是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时间没安排好 。
“如果把每个时间段都安排得死死的,对意志力的消耗会很大,让人陷入深度焦虑和自责 。”赵秀萍告诉采访人员,人很难完全掌控自己一天内的全部时间段,特别是不可抗拒的临时任务,如果没有安排出机动的时间,整个时间表就乱了,人们反而不愿意执行剩下的计划 。
凯康曾尝试借助外力实现时间管理 。“疫情期间在家学习,下载了时下热门的时间管理App 。”可是时间一久,他就发现这种方式“有了自欺欺人的味道 。”“比如今天我计划学习11个小时,设定时间后我的重心不是学习内容,反而变成了如何把学习的时间变长 。即使有时候我在走神或者做别的事,App还是计算成我的学习时间 。”
赵秀萍介绍,做时间规划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如果计划制定过于草率,没有衡量过自己能否完成就确定的计划,是很难去落实和完成的;而制定过于详细的时间作息表,会对大脑产生欺骗,让大脑产生满足感,以为计划等同于执行,反而极大地削弱了执行计划的动力 。”
她还建议大学生,做计划要分清轻重缓急,如果只是顺序罗列、顺序执行,也很难有效率,反而容易丢了西瓜捡芝麻 。
凯康对此深有体会 。处理不紧急事件的时候,他总是容易走神,往往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心里就开始盘算另一件事,导致两件事都做不好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他慢慢学会了把事情按照紧急程度划分,依次执行 。
在赵秀萍看来,减少“被他人绑架”的没有必要的应酬和学会放下手机,对管理时间必不可少 。“刷手机是最大的时间杀手 。”曾璐姚平时喜欢用平板电脑看学习视频,但平板电脑上登陆着的微信、QQ,时不时就会“蹦”出新消息,让她也忍不住停下手头的事,点进屏幕上方弹出的信息条 。“等我把自己从各种消息中‘拔’出来,恍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 。”现在当她要用整块时间学习时候,就把手机压在枕头底下,绝不多看一眼 。
学习时间管理要在曲折中渐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