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网店推“陪骂代骂”服务 键盘上的“如刀网语”伤害有多大
键盘上的“如刀网语”伤害有多大
网店推“陪骂代骂林有有”服务 网络暴力升级挑战法律底线
● 从弹幕轰炸到恶意剪辑 , 从私信辱骂到人肉搜索 , 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不仅导致网络空间戾气蔓延 , 挑战法律底线 , 也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严重的不良示范
● 机器人水军的存在 , 严重侵蚀了社交媒体的正常舆论生态 。 在当下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上 , 各类组织、企业、明星都有可能成为消费机器人水军的甲方 , 对社交媒体进行隐形操纵
● 网络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平台 , 未来可加强平台事先审查 , 过滤显而易见的违法侵权信息 。 对于其他侵权信息 , 可由受害人通知后 , 平台采取相应措施 , 如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
□ 本报采访人员 赵丽
都市情感热播剧《三十而已》因为情节设置接地气 , 人物性格带入感强 , 这段时间 , 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 剧中演员也纷纷上热搜 。 只是 , 让演员张月没想到的是 , 因为饰演《三十而已》里勾搭有妇之夫的“小三”林有有 , 自己竟遭网络攻击 。
一直以来 , 饱受网络暴力的明星不在少数 。 除了公众人物 , 还有很多普通人也在网络暴力的“狂欢”里 , 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痛 。 8月5日 , 德阳女医生安宁被逼自杀案开庭 , 这场因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再次闯入人们的视野 , 在击打人心的同时 , 也再次提醒人们 , 不能低估网络暴力的杀伤力 。
在受访专家看来 , 任何时候 , 网络空间都不应是愤怒与暴力的发泄口 。 从弹幕轰炸到恶意剪辑 , 从私信辱骂到人肉搜索 , 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不仅导致网络空间戾气蔓延 , 挑战法律底线 , 也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严重的不良示范 。 干净清朗的网络空间 , 需要相关部门的精细化治理功夫 , 也离不开网络平台和每一个网民的共同努力 。
网店提供陪骂畅聊
演员遭遇人身攻击
近日 , 有一些网友把张月当成了林有有 , 并在张月的微博留言 , 称她绿茶、不要脸、恶心 , 还有人说她长得就像“小三” 。 为此 , 张月不得不关掉微博评论功能 , 以躲避一些无端的人身攻击 。
有媒体于8月8日上午搜索发现 , 有网店推出“陪骂林有有服务 , 10块钱一小时 , 没骂爽不要钱”页面 。 从网友晒出的聊天截图可以看到 , 该网店提供的“陪骂服务”分“畅聊模式”和“重点剧情吐槽”等多种模式 。
一买家选择了“畅聊模式” , 她与店家交流时直言 , 与丈夫吐槽林有有 , 结果反被说“这样骂一个女孩子不公平 , 她也不是故意的” 。 对此 , 客服立即展开“畅聊模式” , 称“一般女孩子怎么可能随便舔陌生男人的冰淇淋?”并调侃称“疫情防控期间要用公筷 , 你居然吃他的冰淇淋!”
还有买家付款后留言称:成了一起骂过林有有的盟友了 。
不过 , 到了8月8日中午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看到 , 这个有成交记录的链接已经搜不到了 。
但是《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林有有”和“骂”的关键词后 , 又出现了好几个其他链接 , 内容大多是“代骂林有有 , 种类丰富”“陪骂林有有服务 , 入戏”等 , 标注的价格大多在1元、2元、10元或者15元不等 , 不过还未出现成交记录 。 这些“商品”主要集中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 。
上述“商品”中 , 销量最高的是一个标价为1元至3元的陪骂服务 。 根据卖家描述 , 该服务提供三种模式 , 第一种模式定价1元 , 参与方式为“我听你骂” , 即客服听顾客骂林有有且中间与购买者互动;第二种模式定价2元 , 参与方式为“咱俩一起骂” , 即客服与购买者一起骂林有有;第三种模式定价3元 , 参与方式为“你听我骂” , 即购买者听客服骂林有有 。 此外 , 该服务在商品详情部分特别标注 , “娱乐为主 , 文明交流 , 切莫上升到演员本身”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购买了标价为3元的“你听我骂”模式 , 客服在开始时会提前告知购买者 , 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可以对“林有有”这一角色进行吐槽和发泄不满情绪 。 客服会在交流过程中及时询问 , 是否看完全剧 , 是否涉及剧透等 。
除电商平台外 , 在林有有扮演者张月的微博评论下方 , 也有许多网友对其进行谩骂与攻击 。 但《法治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也有理智的观众对骂人者进行回怼或是劝说 。
除了对扮演某些角色的演员进行网络攻击外 , 网络暴力目前还存在于其他方面 , 如饭圈网络暴力、游戏圈网络暴力等 。
在游戏圈内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在微博中以“游戏”“网暴”“网络暴力”等关键词搜索时发现 , 游戏世界中存在针对游戏主播或是游戏玩家的网络暴力问题 , 且在不同游戏中均有出现 。 目前《剑网3》(即《剑侠情缘网络版叁》)游戏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暴力问题 , 其中大多为言语辱骂 。
泄露信息致人自杀
网络暴力危害不浅
值得注意的是 , 除了公众人物以外 , 还有很多普通人也饱受网络攻击 。
8月5日 , 在“德阳安医生自杀事件”中泄露安医生个人信息的常珊、常某、孙某某 , 在四川德阳绵竹市人民法院开庭受审 。 常珊等3人被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由绵竹市检察院提起公诉 。
本案被害人为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女医生安宁 。 安宁、乔明与常珊儿子等人的冲突发生在2018年8月20日 。
那天晚上 , 安宁在德阳某酒店泳池游泳时 , 与常珊的儿子发生了肢体接触 。 双方短暂停留后 , 安宁游走了 。 但乔明看到男孩在安宁背后朝她吐口水 , 便把男孩的头往水里按了一下 , 还给了对方一巴掌 。
得知儿子被打后 , 常珊等人赶到酒店 , 在更衣室内与安宁发生肢体冲突 , 常珊还报了警 。 经过庐山路派出所调解 , 安宁、常珊等人各自回家 。
但冲突的第二天 , 常珊就找到乔明、安宁的工作单位 , 并将二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挂到网上 。 之后 , 无数电话涌进乔明、安宁的生活 , 网上的侮辱谩骂铺天盖地 。
此后 , 常珊和常某相继在微博发布了泳池冲突事件的相关内容 。 网络截图信息显示 , 常某还在一个约500人的微信群中发布了安宁、乔明的个人信息 。 而在微博等平台关于此事的讨论中 , 常珊、孙某某多次在转发、评论中提到了二人的单位、职务 。
8月25日 , 安宁吞下约500片扑尔敏 , 抢救无效死亡 。
据知情人士透露 , 检察机关认为常珊的行为导致舆论发酵、被害人信息大量扩散 , 引起广泛负面舆论 。 安宁及其家庭承受了巨大压力 , 安宁最终不堪重负精神崩溃 , 服药自杀身亡 。
《法治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公众关注的两大焦点是最初把视频传给媒体的人是否构成犯罪?人肉搜索致人死亡需要承担怎样的后果?
乔明的代理律师赵启太认为 , 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另一方公布于众 , 而受到公众恶意贬损 , 最后导致当事人自杀的案例 , 对方的行为已构成犯罪 。
参考2007年我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判决结果 ,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 , 当事人利益受到损害 , 并不是由个人信息公布直接导致的 , 应该追究后续信息滥用行为 , 精准打击实施网络暴力的人 , 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 。
网络暴力花样翻新
商业力量背后作祟
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介绍 , 依托新的媒介平台和传播方式 , 新型网络暴力花样翻新 , 已从过去狭义的语言暴力发展为文、图、视频等全方位攻击 , 危害日益严重 。
“过去的网络暴力大多事发偶然 , 多数集中于社会领域 。 但近年来 , 网络暴力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竞争领域 , 呈现出了有组织、有策划、有产业链条的倾向 。 ”郑宁说 。
据郑宁介绍 , 网络暴力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利益化 , 网络暴力成为不公平竞争新手段;职业化、组织化 , 分工明确 , 效率高;连坐化 , 污名从个人上升至群体 。
同时 , 郑宁提出了这样一种现象——机器人水军已经有了 ,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 这种新技术可能会主动生成数据、语言等 , 出现网络暴力问题 。
“机器人水军的存在 , 严重侵蚀了社交媒体的正常舆论生态 。 在当下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上 , 各类组织、企业、明星等都有可能成为消费机器人水军的甲方 , 对社交媒体进行隐形操纵 。 ”郑宁说 。
郑宁提到 , 这样的社交媒体操纵 , 往往是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 , 遵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互动方式 , 在短时间内进行点赞、转发、评论等相关内容的大量投放 , 打造出各种“虚假热度”和“虚假共识” , 对普通网民进行误导 。 由于规模大 , 渠道多 , 速度快 , 普通网民无法对虚假的数据进行辨识 , 也常常不能区分机器人水军产生的评论 , 容易受到类别相同而数量巨大的评论内容的影响 , 产生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流瀑效应” 。
【法治日报|网店推“陪骂代骂”服务 键盘上的“如刀网语”伤害有多大】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 , 炒作有时容易带来巨大的流量与关注 , 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变现手段 。 因此 , 一些网络暴力的背后依然有商业力量的推动以及实现商业诉求的目的 。 如果没有商业力量 , 也就不会形成大而稳定的网络暴力规模 。
推荐阅读
- 重庆日报|区县文旅精品荟丨天地歌乐 人文沙磁
- 证券日报|跨省游效应持续释放好消息 有热门民宿预约排到12月份
- 经济日报|房贷利率今年为何“7连降”?以后怎么走?
- 光明日报|星巴克拒收硬币,不是一件小事
- 人民日报海外版|起点更高特色更强 第五批自贸区这一年咋样了?
- 吉林日报|凌晨4点!全程高能
- 广州日报|200余幅海报助力“文化小康”
- 西西视界| 范冰冰正式解禁被人民日报点名,新身份曝光让人意外,高调回归
- 科技日报|绿色包装这么好, 为啥我收快递时遇不到?
- 科技日报|首张“药物击靶”显微照片问世 启发药物设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