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行|魏征下葬三天,愤怒的李世民就推倒了他的墓碑

(王清茗)魏征的一生都在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中痛苦地挣扎着 , 直到死后都不能安静地享受大地宽广的怀抱 。
贞观十七年二月 , 公元643年 , 魏征下葬不到三天 , 李世民便命人将魏征的墓碑推倒 , 磨去碑文 , 从废朝五天、百官相送、亲自撰写碑文 , 到恨之入骨 , 几近挫骨扬灰 , 这与贞观之治的包容气象格格不入 , 更与唐太宗“帝范无极”的形象完全背离 。 魏征之死 , 获得无尚殊荣 , 也被帝王嗔恨 , 精神丰碑的垮掉如此迅速 , 整个官场猝不及防 , 世人为之瞠目 。
千年行|魏征下葬三天,愤怒的李世民就推倒了他的墓碑
文章图片
整整十七年 , 李世民隐忍了魏征十七年 。 想做明君 , 想做千古帝王 , 想名垂青史 , 在一次阴差阳错的对话后 , 道德的枷锁牢牢禁锢了李世民的思想 , 作茧自缚般地在魏征织就的明君经纬下谨小慎微的生活 , 哪怕超越一丝权利的范畴 , 以天子的身份获取属于自己的欲望 , 都会被魏征以不符合明君的形象而否决 。
近乎无赖的做法 , 魏征否决的越多 , 越能说明李世民是比肩尧舜、万名仰赖的明君 , 唐朝的大千气象便是煌煌上庠 , 不仅宇内澄平 , 更有万国来朝的上邦风度 。 一句话 , 让李世民的万千想法 , 都化为泡影 , 不敢越雷池一步 。
这些事例 , 大多记载在《贞观政要》一书中 。 典籍汇总 , 魏征一生共上谏“数十万余言” , 陈谏议有五十次 , 上疏十一本 , 从乡野讲话到皇家内眷 , 事无巨细 , 但凡魏征所知必上疏反对 , 大言炎炎下满朝文武居然无法反驳 , 李世民只好纳谏顺从于他 。 为了使自己上谏的内容更加规范和有理论依据 , 魏征在贞观十一年 , 公元637年 , 做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 , 从根本上阻断了李世民反驳的机会:
【千年行|魏征下葬三天,愤怒的李世民就推倒了他的墓碑】君人者 , 诚能见可欲 ,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 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 ,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千年行|魏征下葬三天,愤怒的李世民就推倒了他的墓碑
文章图片
大道行止 。 魏征给李世民言行做了进一步规范 , 以圣人训、圣人作对李世民行为做了严格限定:十件事情中 , 件件需要深思 , 其间的九种美德一定要大力弘扬 , 择善而从之 。 如此才会有“文武争驰 , 君臣无事 , 可以尽豫游之乐 , 可以养松乔38之寿 , 鸣琴垂拱 , 不言而化”的盛世出现 , 明君形象才呼之欲出 。
捧杀 , 一种完全迥别于棒杀的生存之道 , 被魏征运用到极致 。 所有的上谏都笼罩在“明君圣人”的光环下 , 拒谏有违圣明形象 , 杀我更是昏庸桀纣 , 而我则是千古名臣 , 如关龙逢 , 如比干 。
可惜死谏之士并非谋臣 。 唐代李德裕在《臣子传》中表示:
士之有志气而思富贵者 , 必能建功业;有志气而轻爵禄者 , 必能立名节 。 二者虽其志不同 , 然时危世乱 , 皆人君之所急也 。 何者?非好功业 , 不能以戡乱;非好名节 , 不能以死难 。
谋臣者 , 持国命而定乾坤 , 如汉之张良 , 蜀之孔明的安邦定国 。 但魏征绝非中诤耿直之士的死谏 。 文死谏 , 武死战 , 封建朝廷对人臣尽忠的最高要求 , 自屈原被后世推上人臣的极致怀沙投江后 , 死谏殉国的例子不胜枚举 。 刘备取成都 , 王累倒悬于城门 , 以割绳坠地而亡的代价 , 死谏刘璋谨防刘备入川如引狼入室 。
千年行|魏征下葬三天,愤怒的李世民就推倒了他的墓碑
文章图片
可惜死谏之士并非谋臣 , 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苍天大树下的疥癣之疾 。 曾经李世民问魏征 , 什么是明君 , 什么是昏君 。 魏征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对之 。
在魏征巧妙地捧杀逻辑下 , 李世民倒像个未经世事的孩童 , 在他人划定的道路上盲目驱行 。 委屈了帝王 , 魏征自然青云直上 。 由谏议大夫、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 赐郑国公 , 为相十数年 , 并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 , 显赫当朝 。
清代学子袁枚一针见血地指出 , 才智之士 , 非贤臣也 。 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 , 博纳谏之名 。 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 , 彰能谏之直 。 知其说之可以行 , 即不行亦无害 , 则谏 。 知其说之必不行 , 而又犯上所忌 , 则不谏 。 其谏太宗之心 , 即其谏建成之心矣 。 (作者原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