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面积最小街道二十七天内喜迎六位百岁老人,“我们这样活到一百岁!”

一个世纪 , 对历史长河而言 , 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人的一生而言 , 却是长寿的“里程碑” 。 国际评定“长寿地区”有个重要标准——每10万人口中 , 百岁老人达到7位 。 坐落于上海徐汇区的湖南街道仅有1.73平方公里 , 但4万余常住居民中却有31位百岁老人 ,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40% 。
【徐汇区面积最小街道二十七天内喜迎六位百岁老人,“我们这样活到一百岁!”】更令人欣喜的是 , 从2020年7月20日至8月16日 , 辖区居民张子刚、林觉真、吴恒槐、童寿苓、董荷英、俞德刚将相继迎来百岁寿辰 。 即便在老龄化程度居全国首位的上海 , 一个街镇能在短短27天里迎来6位百岁老人 , 亦属鲜见 。 面对百岁人生 , 长寿社区里的“人瑞”们有着怎样的心得与感受 , 他们又有哪些“长寿秘诀”?
林觉真:让生活充满“幸福”
一年来 , 林觉真老人的微信里 , 收到了来自各地的生日祝福 。 前来祝寿的 , 大多是她的学生 。 每当看到学生发来的微信 , 老人都会从容回复 , 常常令人很难相信 , 这位会说英语、会用微信、谈吐文雅、思路敏捷的老人 , 已在7月22日迎来了百岁寿辰 。 提及“长寿秘诀” , 她笑着说:“要让生活充满‘幸福’ 。 ”
年轻时 , 林老将“有教无类 , 百年树人”视作自己的幸福 。 从17岁到82岁 , 从上外附中、上海交通大学 , 到上海中医药大学 , 林老在讲台上一站就是整整65年 。 即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 体格瘦小的她曾坚持每天倒3辆拥挤的公交车 , 单程耗费数小时 , 只为教书育人 。 每当学生遇到课业难题 , 她也会将他们叫到家中无偿补习 , 并贴心地为学生准备早餐或午餐 。 回想起过往的生活 , 老人坦言:“我非常喜欢教书 , 虽然经济上不富裕 , 但教书让我觉得精神上很富足 。 ”
她辛勤“浇灌”桃李园 , 由此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 不少学生都尊称她“林先生” 。 年轻时的付出 , 也给林老的晚年带来了最大的幸福 。 去年 , 上外附中75届俄语班的学生不忘半个世纪前的师生情 , 为老人举办了祝寿会 。 一位年过花甲的学生 , 也始终坚持每周为她送来新鲜果蔬 。 每当提及这些 , 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
除了学生的关爱 , 林老坦言 , 街道提供的各项为老服务 , 也是支撑自己长寿的“重要支柱” 。 林老的家 , 在位于兴武居民区的一处幽静民居中 , 步入其中 , 室内打理得井然有序 。 “长护险的家政服务员会上门来照顾我 , 每日一次的送餐服务菜色也很丰富 。 但凡遇到什么困难 , 只要给居委干部发个微信 , 他们都会尽力帮我解决 , ”林老笑着说 , “我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了 , 感觉比敬老院还要好!街道和居委对我的照顾 , 我心存感激 。 ”
俞德刚:以“豁达”笑对人生
只要身体情况允许 , 每天傍晚 , 家住淮中居民区的俞德刚老人都会起身在家里散散步 , 然后回到书桌前 , 拿起笔继续写作 。 俞德刚老人曾在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担任教授 , 把毕生精力献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领域研究 。 今年8月16日 , 他即将迎来百岁寿辰 。 “除了在科研方面的造诣 , 父亲的‘长寿秘诀’ , 更在于豁达的心态 。 ”老人的女儿俞玫说:“他把生活中的挫折、名利、得失看得很淡 。 在学校里 , 他治学严谨 , 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家中 , 他总是告诫子女 , 要‘顺其自然’ , 更要‘宽容大度’ 。 ”
俞老曾开设热处理设备与车间设计、钢铁热处理原理、材料力学性能合金钢及其结构和成分设计等课程 , 在我国热处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同行和学生眼里 , 他是值得尊敬的前辈和恩师 , 但在女儿俞玫心中 , 父亲是个始终乐呵呵、喜欢“追时髦”的“老顽童” 。
随着年岁的增长 , 俞老在听力上出现了困难 , 但为了让自己保持“与时俱进” , 他依旧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准时收看《新闻联播》 。 虽然难以听清电视机中声音 , 但只要节目一开始 , 他就会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收看 。 他曾笑着告诉子女:“我虽然听不见 , 但我还能看得清字呀!”还有一次 , 老人看到外孙在用手机购物 , 瞬间被吸引 , 嚷嚷着也要跃跃欲试 。
“家里《老年周刊》有厚厚的一摞 , 退休后 , 写作成了父亲的‘主业’ 。 ”俞玫介绍 , 近几年 , 俞老虽然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 但他依旧精神状态良好、口齿清晰 , 就连住院 , 都坚持写作 , 还出版了一本《论书集》 。 “父亲心怀大局、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精神 , 是他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 也是值得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 。 ”
童寿苓:“家和”才能万事兴
7月31日 , 家住复永居民区的童寿苓老人迎来百岁寿辰 。 童老是京剧演员 , 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和童祥苓的次兄 。 以童侠苓、童寿苓、童芷苓、童葆苓和童祥苓等童家兄弟姐妹为代表组成的“童家班”是梨园届的一朵璀璨奇葩 , 而童寿苓是“童家班”目前仍健在的成员中年龄最长的一位 。 老人的二女儿告诉采访人员 , 父亲长寿的关键秘诀在于家庭和睦、生活规律、心态平和 。
童氏家风清正 , 兄妹情深 。 梨园学戏的艺术道路并不好走 , 对于妹妹童芷苓而言 , 哥哥童寿苓是她最亲近的陪伴者和“守护神” , 两人同时学艺、同台演出 。 1932年 , 12岁的童寿苓和10岁的童芷苓率先进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 , 后来童寿苓有幸成为姜妙香小生的亲传弟子 。 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 , 懂事的童寿苓便一边念书一边演出 , 他的功课很优秀 , 常常得第一名 。 后来妹妹童芷苓的几出代表作 , 如《花田错》《红娘》等花旦戏中的小生角色都由他扮演 。
而对年龄相差十多岁的幼弟童祥苓来说 , 兄长更是亦兄亦父 , 是坚实的榜样和依靠 。 六七十载光阴飞逝 , 当年的幼弟童祥苓也已是满头鹤发的耄耋老人 , 但他仍心系兄长 , 不仅常去探望 , 还会为童寿苓作速写肖像 。 在去年 , 童家的小辈们为童寿苓精心筹办了99岁寿宴 , 弟弟陪伴在兄长身侧 , 为他唱生日歌、致祝酒词 。 童家的和谐氛围也影响到了小辈们 , 尽管童老的女儿们也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 但她们仍时常来陪伴父亲并悉心照料他的起居 , 女婿们和孙辈也都十分尊重爱戴老人家 。
长期以来 , 童老始终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模式 , 每天定时起床、定点运动 。 近两年 , 老人也依旧坚持使用行走器在家中踱步 。 童老乐观从容 , 大女儿评价父亲一生“清清白白 , 老老实实” , 从不计得失利弊 。 上海京剧院的领导或是故旧来探望他时 , 他总是笑着说“你们能记得我就不错啦 , 我什么都不缺!”二女儿也表示:“对于家中的小辈 , 父亲并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出怎样的成绩 , 只告诉我们要健健康康、家和才能万事兴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