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_原题是: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程福如
第773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流行病 , 在我国传播流行的历史非常悠久 。 1971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中查出血吸虫卵 , 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 , 湖南长沙已有血吸虫病传播流行 。 1905年从湖南省常德县一农民粪便中检出血吸虫虫卵 , 这是我国被确诊的第一例血吸虫病病例 。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范围非常广泛 ,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区 , 比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上海和福建等都有大面积流行 , 此外 , 四川和云南等地形复杂的山区也有流行 。 传统医学中 , 把血吸虫病归属在“蛊症”的范畴 , 称之为“蛊”“蛊毒”“蛊胀”“水肿”“溪毒”“水毒症”等等 。 新中国成立前 , 一般以中草药土方治疗 , 疗效欠佳 , 故毛主席诗祠中有“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慨叹 。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文章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 ,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 1956年 , 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口号 , 全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 “送瘟神”运动 。 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 , 有疫区、非疫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 , 有各行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倾力配合 , 更有血防专业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风雨奔波 , 经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
这是一段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光辉历史 , 有力地保障了疫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 确保了疫区各项社会事业的正常发展 , 期间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 同时 , 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 , 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分布范围、生存习性、查螺灭螺手段、环境改造的方法等等 , 为人类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使这个蔓延了两千多年、严重影响国人健康的病魔被降服 。 新中国成立后的“送瘟神”运动 , 无疑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

绩溪县血吸虫病概况

安徽省绩溪县也曾是血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 , 其境内的华阳、临溪、瀛洲、高村、扬溪、金沙、大源、旺川、上庄、磡头等多个乡镇(公社)都曾遭到无情肆虐 , 那时到处可见残垣断壁的村庄、荒芜的田地和大腹便便的病人 。 “金沙黄土坎 , 有田无人种”“霞间洪上塘 , 没个好姑娘”“爹死无人抬 , 儿死无人埋 , 狐免满村走 , 遍地长蒿草”等民谣 , 既是绩溪广大疫区惨遭血吸虫病危害、导致村毁家亡之惨烈程度的真实写照 , 也真实表达了人们面对虫害时的无奈心情 。
绩溪县的血吸虫病始流行于何时 , 尚未找到资料记载 。 1936年 , 医学专家李赋京在歙县、绩溪一带首次发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 浙江衢州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医生任永言等人于同年在绩溪县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人 。 1943年 , 美籍医生罗克在绩溪县解剖一具死于“大腹病”的尸体 , 发现体内有血吸虫卵 , 这是绩溪县确诊为血吸虫病的第一例病人 。 但流行历史应该远比这个年代久远得多 。 据《绩溪县志 人口》记载 , 清道光三十年(1850) , 全县人口约22万人 , 至宣统二年(1910)减至9.3万人 , 民国8年(1919)全县11.1万人 , 至建国初减至8万多人 。 导致咸(丰)同(治)以来人口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 一是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地区长达12年的拉锯战 , 当地无辜群众伤亡惨重 , 二是咸同年间绩溪县血吸虫病的暴发流行 。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文章图片

在徽州参与拉锯战的清军 , 基本上是曾国藩的湘军 , 湖南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 。 而血吸虫病是一种流行病 , 其传播途径为:受到人(动物)带有虫卵的粪便污染的水源——虫卵在水中蜉化为毛蚴——毛蚴进入水边的中间宿主钉螺体内 , 进一步蜉化为尾蚴——尾蚴再次入水 , 人(动物)接触被尾蚴污染的水源——尾蚴进入人(动物)体皮肤、血管发展成为成虫 , 并大量产卵 。 卵随着血液达到全身 , 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 形成发热、呕吐、腹泻、浑身无力等全身症状 , 就是急、慢性血吸虫病 。 部分虫卵从粪便中排出体外 , 再一次成为血吸虫病传播的病原 , 如此循环往复 。 部分虫卵在肝脏中聚集 , 破坏肝组织 , 导致肝纤维化 , 形成晚期血吸虫病 。 咸同年间 , 绩溪有一次“蛊胀病”暴发 , 导致人口锐减 。 而在咸丰之前 , 并不见有此病的记载 。 因此有人分析 , 绩溪县血吸虫病的传播流行 , 很可能是湘军中的血吸虫病原携带者将传染源带到绩溪所致 。

成立专门防治机构

绩溪县于1952年8月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站(简称“血防站” , 下文同) , 先后在华阳、临溪、仁里、高村、金沙、扬溪、石门、磡头、大源、旺川等重流行乡镇(公社)建血防组 , 专业人员常年驻组 , 开展防治工作 。 绩溪县委还成立了与四大机构平级的血防领导小组 , 下设办公室 , 主管血防工作 。 疫区各乡镇(公社)也相应建立了党的血防工作领导小组 。
绩溪县血防站成立伊始 , 首先对全县开展血吸虫病的调查摸底工作 。 1953年对境内霞间、洪上塘、梧川等67个村庄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全县居民感染率为23.33% , 其中华阳、临溪、瀛洲、扬溪四乡镇居民感染率为30%以上 。 因血吸虫病的危害 , 毁灭村庄34处 , 濒临毁灭3处 , 倒塌房屋1327幢 , 空屋480幢 , 荒芜田地3041亩 , 死于血吸虫病者779人 , 一次查病就发现完全丧夫劳动能力的晚期腹水型病人470人 , 占当时疫区人口总数的5.34% 。 高村公社的霞间村 , 人口从1903年的500多人 , 锐减至1953年的166人 , 其中110人还患有血吸虫病 , 完全丧夫劳动能力的腹水病人有16人 , 寡妇48人 , 11人已嫁两次以上 。 从1950年到1953年的四年间 , 全村只出生7人 。 为了传宗接代 , 该村于1932年从郎溪县梅渚一带买来48个小孩 , 到1953年只剩9人 , 其余皆死于血吸虫病 。
同年 , 绩溪县血防站还对全县钉螺分布状况作了全面调查 , 摸清了全县钉螺的分布范围、生存习性、分布密度、阳性率等 。 发现钉螺的分布范围、密度和阳性率与人群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文章图片

当时的群众对于血吸虫病缺乏了解 , 以为是“水土不好”“鳗鱼精作怪” , 对科学防治知识一无所知 。 县血防部门通过幻灯、黑板报、标语、图片及实物等 , 广泛宣传党的有关血防政策 , 破除迷信 , 宣传防治知识 , 倡导群众科学防治;还编排了《枯木逢春》《送瘟神》等节目在疫区巡回演出 , 印发毛主席《送瘟神》诗篇到群众手中 , 提升疫区群众战胜疾病的信心 。
从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 可以看出病人带有虫卵的粪便是传播该病的病源 , 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 这是造成传播流行的两个重要环节 , 故防治的重点就是要阻断这两个环节 。 遵照上级部署 , 调查工作结束后 , 县血防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就着手治疗病人 , 从源头上扼制病源的存在 。
治疗前 , 先要对疫区98%以上的群众进行普查 , 查出感染人群 。 普查的方法是粪便进行虫卵蜉化检测 。 那时查病的任务十分繁重 , 血防人员要将疫区人口建卡 , 抄写卡片发到群众手中 , 挨家挨户上门嘱他们留下大便标本 , 再由血防员收集起来送往血防组进行化验 。 那时每个血防组一天要完成四五百份大便标本的镜检工作 , 常常深夜还在灯光下查看蜉化瓶中毛蚴状况 。

多方援助克病魔

解放后的几十年里 , 绩溪血防站先后多次得到省血防所、安徽医学院、芜湖地区医院、芜湖弋矶山医院、徽州地区血防所、屯溪卫校、宿县卫校以及吉林省医疗队等医疗机构的阶段性援助 , 创造了多省市、多地区团结协作攻克病魔的佳话 。
1968年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的专家、上海有关卫校毕业生十多人下放到绩溪血防站 , 大大充实了绩溪血防的技术力量 , 他们和本地人一道 , 奔走在疫区的各个角落 , 解除患者的痛苦 , 挽救了无数劳动力和家庭 。 这些专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政策性返城 , 共在绩溪生活了十几年 , 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绩溪人民 , 与绩溪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他们把绩溪视为第二故乡 , 常常带着亲人重游故地 , 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文章图片

李咏梅就是上海下放的医务人员 , 1969年随同家属来到绩溪血防站工作 , 上世纪八十年代政策性返沪后 , 爱人在沪病故 , 以后数年里时时梦在绩溪 , 难以释怀 , 为此专程来绩溪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血防站大院 , 抓了一把土带回上海 , 以作纪念 。

团结一心送瘟神

血吸虫病在早期以重酒石酸锑剂为主要治疗药物 , 该药可引起阿斯综合症 , 导致心脏猝死 , 所以治疗期间必须分外小心 。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 磡头血防组在治疗时就发生了一例阿斯综合症 , 几十里外的金沙血防组的专家顶着漫天大雪 , 步行赶往磡头进行抢救 。 雪夜送医的场景 , 至今想来都让人无比感动 。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 故对病牛等的查病治病工作也很重要 。 数十年里 , 绩溪县血防站一直对疫区的耕牛进行跟踪调查 。
外来生物的进入 , 也会给血吸虫病的传播带来一定风险 。 比如石门公社的血吸虫病流行 , 就是由于当地有一年春天缺乏稻秧 , 去疫区磡头讨要了一些稻秧而将钉螺带到了石门引起的 。 这些细节 , 都被血防干人员作为经验教训记录下来 , 为后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手段 。
灭螺 , 也是阻断传播的必要手段 。 当然灭螺之前肯定要先查明钉螺的分布状况 , 俗称“查螺” 。 根据钉螺的活动规律 , 一般查螺工作选在春、秋两季进行 , 血防专业干部和疫区群众走向田间地头 , 对每一块田、地、沟、渠、滩、凼等进行调查 。 数十年里 , 春、秋两季 , 在疫区田间地头的沟渠边 , 总能看到血防专业干部和疫区群众查螺的身影 , 投入的劳力无以计数 。 一旦发现钉螺 , 立即测量有螺面积 , 查看钉螺分布密度 , 带回样品检测阳性率等等 , 然后适时灭螺 。
灭螺最常用的方法是五氯酚钠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法灭螺 。 五氯酚钠有剧毒 。 因初期人们对该药的毒性缺乏了解 , 血防人员和非专业血防员在灭螺时轻微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 。 孔灵村有位血防员姑娘在灭螺时没有科学防护 , 结果当天晚上就身感不适 , 下半夜就因五氯酚钠中毒不治身亡 , 为绩溪的血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令人听来不禁唏嘘不已 。
1970年10月至1971年春 , 绩溪县委发动了规模浩大的灭螺大会战 , 成立了由19人组成的灭螺会战指挥部 , 县委副书记任总指挥 , 组织全县16个轻疫区或非疫区的干部群众共16000人支援临溪、高村、华阳、金沙4个重点疫区的灭螺工程 。 大会战前 , 农、水部门会同血防部门 , 进行实地勘探规划 , 从思想、组织、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 。 参战人员填土埋沟 , 开凿新渠 , 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 反复药物灭螺 。 一时间 , 田野里到处银锄挥舞 , 一派生机勃勃的战斗场面 。 这次战役规模大 , 战线广 , 时间短 , 收效快 , 全县共投入44万个工作日 , 动土石方31万方 , 开新渠360多条 , 填旧渠560条 , 长达100多公里 , 反复灭螺1991154平方米 , 消灭钉螺面积6349823平方米 , 大幅度地压缩了有螺面积 , 为之后的阻断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
文章图片

绩溪县在财政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 每年都将血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 以保障血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 绩溪县委政府还通过不懈努力 , 向上级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支持 。 该项目于1992年正式启动 , 1999年结束 , 累计投入98万多元 。
1979年 , 绩溪县血吸虫病达到国颁传播控制标准 , 之后 , 再没有发生过急性感染现象 。
1993年 , 绩溪县血吸虫病达到了国颁传播阻断标准 , 受到国家卫生部、农业部的联合表彰 。
血吸虫病在绩溪县的传播早已阻断 , 但血防工作并不能就此画上句号 。 钉螺作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宿主 , 又是野外的一个生物种 , 很难使其灭绝 。 如今人口的流动又相当频繁 , 所以只要还有病人踏上绩溪的土地 , 重新感染的可能性就仍然存在 , 故阻断传播后 , 绩溪的血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 对血吸虫病进行科学监测工作永远在路上 。
(作者系绩溪县血防站退休职工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工作|高歌一曲“送瘟神”——绩溪县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历史回顾】制作:童达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