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时隔10年,莫言出新作《晚熟的人》,能否打破诺奖“魔咒”?( 二 )
“有人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新闻写出一部小说 , 但是最终都还是要归结到人物上来 。 我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一个案件 , 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够触动我 , 让我产生创作的愿望 , 把这个故事扩展成一篇小说 , 就在于它激活了我头脑中很多记忆 , 激活了生活中很多经验 , 同时也激活了里在记忆当中存在的很多你熟悉的朋友 。 ” 莫言在新书直播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 他直言 , 让作家产生创作欲望的 , 推动他写作最大动力的还是人物形象:“我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 , 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 ,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 我跟小说里的莫言互相对视 , 我在看他 , 他也在看我 。 有时候他在小说里的表现是我控制不了的 , 我在生活中也许不会这样做 , 但是在小说里这样做了 。 ”
在书中 , 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 , 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 , 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 , 《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 , 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 , “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 , 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 , 成了景点” 。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 , 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 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 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 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 。 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 , 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 。 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 , 偶然路过人生百态 , 对争执不予置喙 , 对善恶不妄定论 , 始终冷静 , 始终淡然 。 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 , 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 , 更加精彩 。
许多作家在早期创作时都凝聚在个人经历 , 后期放眼于整体社会 , 新闻报道经常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 。 在《晚熟的人》中 , 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当下互联网社会关于“新媒体”“流量”“谣言”等社会生态 。 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 , 这是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 。 在《红唇绿嘴》中 , 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 。 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 , 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 , 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 。 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 , 让咬谁就咬谁 , 让捧谁就捧谁 , 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 。 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 , 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 , 但网络上 , 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 ”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 ,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 。 对于故乡的变化 , 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 , 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 ”时代变了 , 故事照讲 , 《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
毫无疑问 , 莫言是关注的焦点 , 也是压力的中心 , 但他一面似乎总是不着急 , 不担心 , 另一面又在言谈中暗暗透露出自己对现状的调侃 。 但莫言终归是个自信的作家 , 这次《晚熟的人》由12篇短篇小说构成 ,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 大众最为期待的 , 是一篇横空出世的长篇小说 。 但这次的“答卷”并不是 。 长篇小说在创作中 , 显然他还需要更漫长的准备时间 。 这些年在创作短篇小说和诗歌小说的过程中 , 莫言每到一个地方就查阅当地的地方志 , 为的就是“将来拿出一篇令大家耳目一新的长篇小说” , 一篇有足够分量的历史小说 。 莫言在隐藏他的创作内容 , 勾起读者的期待 , 同时又像一个拿到宝藏想炫耀的孩子 , 总会忍不住分享几句关于这部万众期待的长篇的近况 。
(北京联盟_原题为:期待八年的“晚熟”之作 莫言新小说破诺奖“魔咒”)
推荐阅读
- 推荐|励志!16岁爬进校园25岁考入大学,10年后他回到“起点”站立支教
- 女子10年绣完36米长清明上河图|女子10年绣完36米长清明上河图怎么回事?图片详情曝光网友大赞
- |女子10年绣完36米长清明上河图,丈夫也支持她,网友点赞:有毅力!
- 小飞人|《天道》被禁播10年,为什么越播越火?
- 张娜拉|曾经红遍中国的的张娜拉,一句话遭到抵制,时隔10年她怎么样了?
- 宋佳|他是张嘉译同学,因得罪宋佳长达10年无戏拍,出道27年今终于翻红了!
- 刘德华|他是刘德华御用替身,10年终把自己熬成影帝,还娶了华仔的'前女友"!
- 时隔114年,纽约动物园为“黑人展品”事致歉
- 厚嘴唇|她照着杨颖的样子整容,10年不惜花费巨额,厚嘴唇模仿到位
- 留学生|疫情下在韩外国留学生时隔六年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