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为什么政府出手制止美团滴滴补贴战?


滴滴出行|为什么政府出手制止美团滴滴补贴战?

5年后的今天 , 美团准备再次掀起补贴战 。 据报道 , 用户通过美团打车的专享入口打车 , 每一单可以获得20%到30%的优惠 。 疫情中 , 滴滴也一改顺风车事件后的低调 , 一边宣布核心网约车业务已经盈利 , 一边制定“0188”战略 。
一场网约车大战彷佛就要来临 。
Part.1
2018年4月14日 , 应上海市交通委的要求 , 滴滴官方表示会取消常态化补贴 , 同时还将持续加强不合规车辆的清退工作 , 从而进一步的确保注册车辆的合格率和真实性 。
而且滴滴官方还宣布:今后不会率先发动网约车恶性补贴行为 , 同时还呼吁各大网约车平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提升技术和服务体验 , 共同推动出行行业健康发展 。
首先 , 这次补贴停战并非美团滴滴和解所致 , 是行政调解起到了作用 , 所以表面战争停止 , 内里的斗争应该还会继续 , 应该从补贴转向对专车司机的控制 , 听话的可能多派活 , 不听话的彻底封杀吧 , 类似的斗争从明变暗 。 其次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补贴是好事情 , 多下载个app花不了多少流量 , 而且美团滴滴app都不大 , 对手机内存占用也不大 , 打车嘛 , 谁便宜找谁 。 然后 , 对于专车司机来说也是好事 , 毕竟一家独大必然滋生霸权 , 市场有几个平台一起竞争 , 司机的与平台溢价空间更大呗 , 何乐而不为呢 。 最后 , 对于平台来说 , 风险和收益共存 , 这仗大胜了 , 无论美团还是滴滴(主要防守)估值又上去一层 , 失败了就呵呵了 。
Part.2
互联网企业竞争从补贴大战开始 , 本很正常 。 很多时候 , 用户规模等也决定了同业市场里的自身站位与洗牌效率 。 所以很多企业都以资本为利器竞相跑马圈地 , 以低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 。 网约车行业属于典型双边市场 , 司乘两方又没有单平台归属特征 , 故壁垒并不牢固 , 新入场者也容易以高额补贴带动订单量 , 再凭订单量积攒大量用户 。
市场有竞争不是坏事 , 但将竞争导向良序化 , 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诉求合拍 。 在网约车市场的拓荒期 , 价格战已呈现出了些许负外部性 , 但当时监管法规尚未跟上 , 用户叫车习惯也需培育 , 所以呈现出的野蛮生长期特点 , 也容易被消化和接受 。
但在网约车市场已告别初创阶段、只能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 , 网约车新规又将该行业引向渐次规范化的当下 , 补贴大战对网约车行业的“破坏性”会尤为明显 。
虽然那些“1元钱出发”“0佣金”确实给司机用户带来了实惠 , 可订单猛增的背后却是乱象纷呈:恶意刷单、“马甲车”等昔日乱象卷土重来 , 有消息称 , 专业刷单比例超40% 。 新华社调查还发现 , 高额补贴下 , 为超龄车、不达标车等更换“马甲”的黑商收获暴利 。 部分司机为多拿补贴多接单而半路撂客的现象也骤增 。
这原本可以预见:当平台间陷入补贴力度大比拼 , 以至于让服务价格击穿成本底线时 , 冲击现有出行秩序不说 , 更会短时间内造成打车出行需求井喷 , 大量车辆急剧涌入 。 既有规定设置的进入门槛被突破 , 新司机的仓促入场和安全排查缺乏让服务体验受损 , 都在所难免 。
正因如此 , 有平台被多部门约谈“不得以低价扰乱市场” , 上海等地交通委还因此加强对非法网约车的查处力度 。 而滴滴方面也表态 , 在上海对全部新注册车辆启动线下验车机制 , 确保车辆合规性;美团则表示 , 要严控网约车司机、车辆准入资质 , 通过引入AI动态系统等举措加强动态管理 。 而取消补贴 , 则是平台的不二选择 。
Part.3
网约车诞生在互联网补贴大战最狂热的年代 。
那段时间里 , “融资——烧钱——再融资”这种打法持续了两年多 , 一亿元掉进网约车的熔炉里 , 像是一滴水 , 迅速被蒸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