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角财经|新中国历史上第三家银行破产!中小银行还安全吗?( 三 )


地产虽热 , 在海南建省的前三个年头 , 增长也还算平缓 。 《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显示 , 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 , 到1991年升为1400元/平方米 , 涨幅并不大 。
直到总设计师南巡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热情突然暴涨 , 海南的房价一马当先 , 一年之内飙升到了5000元/平方米 , 1993年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
金角财经|新中国历史上第三家银行破产!中小银行还安全吗?
本文插图
这波猛涨的浪头 , 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 在海南投资砖厂失败的潘石屹 , 和冯仑、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刘军等人抱团炒房 , 他们按20%的利息贷款 , 以2300元/平方米的单价买下一座快封顶的两层小楼 , 再转手以4300元成交 。
这接近100多万的价差 , 是潘石屹的第一桶金 。
再又故技重施 , 做了三四个项目后 , 潘石屹提着五斤橘子 , 从海口市规划局得到风声:海口市人均住宅面积已经严重过剩 , 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 。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天要塌下来了!”
潘石屹回去和兄弟们合议之后 , 决定一起北上北京 。 背对着海南越发狂热的“要发财 , 到海南;要发财 , 炒楼花”的呼声 , 万通六雄悄然离场 , 多年后回看 , 仍然心有余悸 。
1993年6月23日 , 海南房地产市场迎来最黑暗的一天 。 朱镕基发表讲话 , 停止房地产公司上市 , 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 。
浪头急转直下 , 扑灭海南房地产的虚火 , 房价也被狠狠拍落峰顶 。 大批房地产开发商和个人投资者破产 , 给这些机构和个人放贷的信用社满是坏账 , 手上不是跌跌不休的房子 , 就是无人接手的烂尾楼 。
金角财经|新中国历史上第三家银行破产!中小银行还安全吗?
本文插图
资不抵债 , 入不敷出 , 为了自救 , 信用社只能高息揽储 , 陷入借旧还新的恶性循环 。
合并五家信托机构以后 , 被寄予解决信用社困境厚望的海南发展银行 , 就这么诞生了 。 刘敏华还记得 , 海发行成立那年 , 高息揽储盛极一时 , 五年期存款利息甚至高达22% 。 背靠省政府的海发行 , 存钱利息更是比国有银行高几倍 , 办理大额存款都要托关系 。
“整栋楼人来人往 , 非常热闹 。 ”
成立仅仅一年 , 海发行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86亿元 , 比开业前增长94.3% , 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 , 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 , 到1997年底 , 资金规模更是高达106亿元 。
繁荣背后 , 藏着危机:大量高息存款很难高息贷出 , 导致不规范的操作大规模出现 。
看到几十家信用社资不抵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 , 导致挤兑频发 , 省政府给出意见:把这些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 。
这些信用社的主要资产 , 依然是房地产 , 海发行由此背上了巨大的负担 。
接管28家信用社后 , 海发行对这些信用社带来的高息存款只支付正常利息 , 谋不到高息 , 储户们决定离开海南发展银行 。
1998年春节过后 , 海发行迎来命运的拐点 。
储户怀着恐慌心理涌向营业网点 , 各营业网点只能对取款人设最高限取款金额 , 银行方面则发放取款预约号 , 未到期的储户也开始提前取走存款 , 谣言满天飞 , 最终引发大规模挤兑潮 。
即使海发行规定了每周取款的次数、每次取款的限额 , 而且优先保证个人储户的兑付 , 但次数和限额规定一变再变 , 储户每次能取到的钱越来越少 , 每月可以取款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 不满情绪进一步上涨 。
金角财经|新中国历史上第三家银行破产!中小银行还安全吗?
本文插图
2014年江苏某行挤兑现场 而单位储户 , 则几乎没办法从海发行提出款项 。
为了保护海发行 , 央行紧急调来34亿元资金“救火” , 杯水车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