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imaginist|他们是被挡在城市遮羞布下的阴影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他们是被挡在城市遮羞布下的阴影
理想国imaginist|他们是被挡在城市遮羞布下的阴影
本文插图

这是一位普通读者(微博@丑娃阿轩)的读后感 , 作者喜爱《光明共和国》 , 读了两遍 。 因为不是专业书评 , 所以作者也忧 , 好差交给各位评吧 。
理想国imaginist|他们是被挡在城市遮羞布下的阴影
本文插图

《光明共和国》特调
naive理想国咖啡馆里头最受欢迎的一款产品就是《光明共和国》特调 , 选取“棕色的埃莱河水势不可挡地注入大森林里的新世界”这一书中意向 。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 , 一旦被大多数认定为“对立面” , 悲剧 , 就是注定的命运——这很悲哀 , 也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
在《光明共和国》中 , 西班牙小说家安德烈斯.巴尔瓦讲述了一群不幸的孩子被成人世界划分到了“对立面”的故事 。 在这本书中 , 巴尔瓦带我们探索了社会的脆弱边界 , 以及我们用来划分彼此定义:童年和成年 , 残忍和友善 , 城市与自然 , 我们和他们 。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丛林和大河包围的南美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 。
理想国imaginist|他们是被挡在城市遮羞布下的阴影
本文插图

城市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性格 。 绿色怪物似的密林和浩浩荡荡的棕色河水有着吞噬一切的魔力 , 让日夜生活在其中的大人们变得自私、冷漠、死气沉沉 。 想要在燠热的圣克里斯托瓦尔活下来 , 就要把自己变成冷血动物 , 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体温和行为 , 久而久之 , 大人们的习性也适应了这个极其现实又极其无情的城市:“它们看起来像一群相似的臭虫:它们挨在一起 , 重复着同样的权力永动机制、同样的裙带关系圈子、同样的动力 。 ”
大人们被虚假的繁荣感所迷惑 , 所以 , 当城市里出现了32名陌生流浪儿的时候 , 大人们先是装作视而不见 。 这些流浪儿无人认领 , 就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一样 , 在这个城市扎了根 。 他们像猫一样 , 带着奇特的小小尊严 , 甚至有一些近乎贵族气质的高傲 , 仿佛和人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
让大人们害怕的是 , 孩子们对他们的世界了如指掌 , 而他们对孩子们的世界一无所知 , 孩子们说着一种他们听不懂的语言 , 可惜人们没有天启的恩典 , 无从破解 。 孩子们像是一群蜜蜂 , 把他们聚在一起的蜂王就是本能和天性 。 面对嬉笑玩耍的孩子们 , 大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
在大人们看来 , 这些孩子们就是城市化脓溃烂的伤口 , 大人们为了他们的忽略而感到羞愧 , 躲避着流浪儿存在的种种迹象:“ 安逸就像一件湿衬衫紧贴在思想上 , 只有当我们突然想做一个动作时才会发现自己受到了限制 。 ”
圣克里斯托瓦尔有监狱 , 却没有一家孤儿院 , 大人们建造的世界看似繁荣 , 实则冰冷 , 从未给外来的孩子们预留出容身的空间 。 孩子们无处可去 , 只有靠乞讨才能获得一丁点还不够维持温饱的吃食 。 孩子们成了大人们不愿面对的问题 , 那些孩子与他们无关 , 那些孩子不属于任何人 , 即使对孩子们偶尔施以援手赏两个硬币 , 也不过是一种伪装成慷慨和善良的怜悯 。 大人们就像一滩腐肉 , 孩子们就像一群饿极了的秃鹫 , 远远地盯着他们 。
在这些流浪儿出现之前 , 童年 , 在大人们的眼中原本代表着一种童真神话 , 孩子是那个袖珍宗教里纯真、善良、循规蹈矩的天使 , 被赋予了在成人眼中象征原始天恩的责任 。
可是 , 我们又怎能要求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孩子像天使一样 , 用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度日方式在地狱里讨生活呢?天真和快乐注定只存在于衣食无忧的世界里 。 要求孩子们无条件扮演童真神话的象征 , 这种先入为主的习见更像是一种嘲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