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志三说:孤独无助时,想想还有十几亿细胞,只为你一人而活!
原创/志三说
文章图片
多事之秋 , 诸事不顺 。
最近一直很烦 , 内心挣扎着 , 不停地浮浮沉沉 。 一瞬间 , 突然觉得似乎失去了快乐能力 , 对什么都没有了期待……
“深夜饮酒 , 杯子碰到一起 ,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此时的孤独无助 , 便如此言 。
文章图片
(一)
“入门依旧四壁空 , 老妻睹我颜色同 。 痴儿不知父子礼 , 叫怒索饭啼门东 。 ”
在《百忧集行》中 , 杜甫说家里穷得没饭吃 , 儿子幼稚无知 , 饥肠辘辘 , 对着东边的厨门 , 啼叫发怒要饭吃 。
你能想像吗?那个终日吃不上饭 , 幼子饿死的人 , 是一生困苦、饱受穷困折磨的诗圣!
以前 ,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 记得里面有这么一段:“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 我有好多奢望 。 我想爱 , 想吃 , 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 后来我才知道 ,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 人一天天老下去 , 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 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这一点 。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 , 什么也锤不了我 。 ”
年少不识愁滋味 。 年轻的时候 , 有的是不服输的冲劲儿;上点岁数 , 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 孤独无助感便时不时袭上心头——才华横溢如王小波者 , 也难逃此魔咒 。
后来 ,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 , 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 遇见些有趣的事 。 倘能如我愿 , 我的一生就是成功 。 ”
经历了太多的孤独无助 , 王小波选择了“自降目标” 。 当然 , 英年早逝的他 , 靠那些朴素、睿智的文字 , 何止成功 , 已成永恒!
文章图片
(二)
1967年 ,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 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
先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 , 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 。 在这之后 , 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 , 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 。 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 , 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 , 对于一般的狗来讲 , 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行为 , 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 , 它们先是乱抓乱叫 , 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 , 不进行任何反应 。
塞利格曼认为 ,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 , 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 , 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 , 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的消极行为 , 妨碍新的学习 。 后来 , 在以人为被试的许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
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动物变得非常被动 , 它放弃逃跑的努力 , 尽管事实上它是有能力去避开紧张性刺激 , 但只要它主观上确定自己无法避开 , 就陷入无望 , 坐以待毙 。
有“习得性无助”感的人 , 常表现出这样的消极心态和行为——
比如 , 感情屡次受挫的人不再相信感情也不认为自己会被爱;
比如 , 学业不顺利、创业常失败的人已经认定自己一无是处;
比如 ,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在一次次的家庭暴力中逆来顺受……
“习得性无助”如何产生?
客观经历的屡次重复挫折 。 比如很多人考驾照 , 科目三就是考不过去 , 放弃了 , 这辈子再也不想考驾照 。
不恰当的评价 。 有些儿童发现自己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否定、压迫、嘲笑 , 对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 , 不愿意为完成任务而付出认真努力 ,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所谓的“自尊”和“身份”上 。
不恰当的归因 。 永远内疚 , 永远自责 , 下雨担心卖草帽 , 晴天担心卖雨伞……
文章图片
(三)
《爱弥儿》里有句话:“培养一个自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 ,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事实上 ,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 。 ”
比起无微不至的关心 , 放手才是父母最该做的事 。 多少父母的无微不至 , 不知坑了多少孩子!
人生中 , 成长永远是现在进行时:不停地学习 , 不停地犯错 , 不停地改正 。
对孩子过度关怀和宠爱 , 最直接的影响是孩子在独立生活方面表现得很糟糕 。 看似是对孩子的深爱 , 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 , 并且传递给孩子非常强烈的无力感和无助感 。
父母与孩子 ,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生活上的朋友 , 学习(事业)上的同事 , 心理上的知己 。
每个孩子都是在一件件小事中获得自信的 。 父母做得越多越细 , 孩子的试错和成长就越少;父母替他们全部做完了 , 孩子就很难成长起来 。
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曾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 , 爱孩子 , 就要尊重孩子 ,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 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 爱的最终目标 , 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 , 而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渐抽离出来 , 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 这样的爱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 , 同时也能促进父母的心灵成长 。 ”
很多家长总是对孩子充满担忧 , 觉得孩子离了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所以才需要父母严加管教 。 担忧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 比如你会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大叫 , 做出情绪化的反应 , 造成亲子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 , 引起孩子的叛逆 。
不要奢求一个孩子 , 在不停被父母训斥和打压后 , 还有信心抵抗外界的磨难 。 作家尹建莉说:“你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 , 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 ”
美国南部乡下 , 有个小男孩对着月亮一直跳 。 妈妈问小男孩在做什么 , 小男孩说:“我要去月球 。 ”妈妈笑说:“很好!不过要记得回家吃晚饭喔!”
这个小男孩长大后 , 真地上了月球 , 他就是第一个登月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 。
语言可以成为人的成长养分 , 就像阿姆斯特朗的母亲 , 她对孩子提出的幻想 , 不是批评或否定 , 而是给予鼓励 。
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 , 能通过语言给孩子带来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 让他能够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 。
生活把压力给我们 , 我们把压力给孩子 。 家长对孩子的坏情绪 , 其实是一份源自小时候被压抑的怒气 。 有的人 , 小时候无力反抗父母的安排 , 长大后她做了母亲 , 心里仍然充满了强烈的无助感 。
文章图片
(四)
歌德曾说:“感到自己渺小的时候 , 才是巨大收获的开头 。 ”
一个人即便到了18岁 , 也不意味着“一步到位” , 仍需要经历种种挑战和磨砺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 而这段做更强大自己的过程 , 则可以被称之为“二次成年期” 。
当父母送上大学的你 , 踏上那辆离开家的列车时 , 你可能心里有种空落落的自由感:一边是第一次拥有的人生决策权 , 使人有着头晕目眩般的快乐;另一边则看着在车窗外挥手、随着列车前进慢慢淡出视野的父母 , 你又会感觉到了那种空虚的孤独无助感 。
“我记得送站的时候我爸给我说 , 以后在外面没人护着你了 , 想办法让自己强大起来 , 说完眼泪哗哗地流 。 ”第一次离开家后 , 大学生们便了解到外面的世界 , 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意志而转变 。 人需要适应世界 , 而不是幻想中的世界适应自己 。
大学时期 , 是“二次成年期”的初始阶段 。 在这段时间里 , 一个人将完成从象牙塔到正式走入社会的过渡时期 。 从生活技能、人际沟通、到专业知识 , 一切都需要独自学习与完成 。 而学业的紧张压力 , 或是青年人特有的懵懂与迷茫 , 也许都只是万里长征的一个开始 。 毕竟 , 真正的社会要比象牙塔残酷多了 。
在“二次成年期”里 , 青年男女在沮丧、挫败感与成功的喜悦里循环往复 , 就像看过无数次爱情片 , 但依然学不会爱一个人 。 无论是第一次失恋、初入职场、到陌生的城市打拼 , 甚至是步入婚姻……每一段经历都是对个体独特性格的雕刻 , 帮助他们迈向成熟 , 去成为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
【王小波|志三说:孤独无助时,想想还有十几亿细胞,只为你一人而活!】当一个人度过“二次成年期”的蜕变 , 他/她可以更加自如地面对生活赋予的每一个选择 。 无论是职场进阶、步入婚姻、亦或是照顾父母 , 此时的他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迷茫或慌乱 , 反而拥有稳步的目标与计划 。
文章图片
(五)
孤独无助 , 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 。
成绩差、工作没起色、年老多病……大量处于逆境中的人 , 都会出现类似的“习得性无助”特征 。 于是 , 消极的情绪向外蔓延 , 他们就会放弃努力 , 觉得自己“这也不行 , 那也不行” 。
面对世界 , 面对荒诞与命运的无可把握 , 人总是要从心底升起一种力量 , 在孤独无助中学会坚强 。
“人尽可以被毁灭 , 但却不能被打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是举世闻名的文学经典 , 其中的这句话更是激励了万千读者 。 这是海明威作品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句话 , 也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想揭示的哲理 。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 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 这样想了好几年 ,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 , 出生了 ,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这件事实的时候 ,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
命运之神确实不公 , 但既然生而为人 , 我们就必须始终勇敢地、坚韧地活下去 。 史铁生看透了生命的本质 , 活得通透豁达 , 积极乐观 , 人生无论遭遇了什么样的孤独无助 , 都要敢于直面它 , 始终向前走 。
“只要你是天鹅蛋 , 就是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 ”这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中的一句 , 它时时在提醒我们 , 只要你有理想 , 有追求 , 并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 , 即使一时身处逆境也不要放弃 。
当我们经历了挫折时 , 应该检查自己的归因模式 , 即:我们是不是提前错误地给自己判了死刑?
其实 , 让我们感到无助的 , 往往是无助本身;压倒我们的 , 往往就是一种抽象地感觉 。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 , 不应该首先认为“我完蛋了” , 而应该具体细化到“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 让我感觉很糟糕” 。 先着眼于一些小的任务 , 每当取得进步时 , 要给自己一点激励 ,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
永不言败 , 是成功者的座右铭;而破罐破摔 , 则是失败者的墓志铭 。
面对困难或挫折时 , 一些人会在抗争一下后选择放弃 , 而另一些人却能够坚定地拼搏下去 , 直到取得成功 。
文章图片
(六)
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 , 无法对结果作出准确预测 , 也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时候 , 孤独无助感就会产生 。 如果想克服这种坏情绪 , 就要提醒自己——
我想的事未必会发生;
我的事未必是事实;
事情的发展和我感受没有关系;
事情并非全好或全坏 。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走出孤独》这本书中指出 , 一个人只有与社会建立起足够的联结 , 才能体会到自我的价值 , 如果这种联结被切断 , 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孤独之中 。
想要走出孤独 , 我们就必须增强自己的社会感 , 让自己顺利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里 。
“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 , 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 ”列夫·托尔斯泰说 , 人与社会向来是不能分割的一体 , 没有人能够成为一座完全独立的孤岛 。
汪国真也说过 , “一个人要走出孤独 , 需要别人的力量 , 更需要自己的力量 , 这就是你得敝开窗扉 , 接受风的吹拂、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 。 ”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从来都是相互麻烦 , 相互成就 。 我们不能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 适当的软弱 , 适度的麻烦 , 换来的并不会是难堪、丢人 , 反而会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 也是帮助你走出孤岛的契机 。
我们想要的生活还没彻底到来 , 我们岂敢老去!人生是一个漫长并且不断变化的过程 , 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 接纳自己 , 相信自己 , 正视情绪 , 和自己握手言和 , 努力积累 , 勇敢一点 , “不乱于心 , 不困于情 , 不畏将来 , 不念过往” , 跟着自己的心走 , 就像一棵树 , 一半在土里安详 , 一半在风里飞扬 , 一半洒落阴凉 , 一半沐浴阳光 。
当你觉得孤独无助时 , 想想还有十几亿细胞 , 只为你一人而活!
祝福我们想要的都得到 , 得不到的都释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the|新冠肺炎成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 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 人间风物志|游雍和宫:有人说这是北京必打卡景点之一,但我并不觉得非去不可
- 三分钟游世界|云南新走红一座公园,门票高达100元,但去过的游客都说好
- 微观青岛|青岛三浴,独享隐匿于山海间的时光
- 看上去相当的独立,实际上爱情里是个粘人鬼的三大星座
- 读卖汽车|7月MPV销量榜单 冠亚军永无变化 宝骏730重回三甲
- 潜力巨大,人生最不能设限的三大星座,叛逆桀骜,却充满无限可能
- |美疾控中心前主任:新冠成为美国人第三大致死原因
- |美疾控中心前主任:新冠肺炎成为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
- 金融|二三四五上半年净利减少67.59% 金融科技营收降8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