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从《浪姐》翻车看女性议题:万茜虚火、审美窄化、女性平权( 二 )
黄晓明以协调者的身份周旋于浪姐之间 , 在节目未开播之前 , 许多观众就坐等收获女明星鸡毛蒜皮的看戏体验 。《浪姐》将女艺人推上风口浪尖 , 也变相地收获了商业价值 。人设横飞、流量为王的综艺世界 , 也是当下这个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标签时代 , 这档节目中的人设塑造、话题制造、热度炒高更是女性艺人市场的悲凉 。
审美窄化
《浪姐》也在加固女性偏见
《浪姐》以“30+女性”为标签推广节目 , 从节目文案来看 , 外表上的“三十而骊”、事业上的“三十而励” , 一时惊艳之余却有几分阴阳怪气 。近段时间 , 数词“三十”成为国内舆论风向下标榜成熟女性的代言词 。不管是综艺节目《浪姐》 , 还是另一部现象级影视作品《三十而已》 , “三十”这条线的硬性划分初衷不坏 , 但根深蒂固的歧视仍在 , “30+”的隐喻也是对“女性过了30就老了”的默认 。
“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处状态的自我评价 , 后人往往将其视为该年龄阶段的理想生活标准 , 只是这种说法是在古人平均寿命不过50岁的语境下提出的 。如今以30岁为一道槛 , 不仅缩短了女性青春的保质期 , 也放大了中国30+现代女性的危机感 , 更何况还有40+、50+女性的晚婚晚育等社会问题 。
YouTube上有个“英国人看《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视频 , 是从西方语境去看这档国内矛盾的30+女性综艺节目 , 录制视频的英国姑娘吐槽道 , 英国的节目不会限制性别和年龄 , “毕竟在英国 , 要找到三四十岁状态还很好的女人 , 还有点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于先天基因、骨架和皮肤护理的原因 , 许多30+的西方女人确实没有同龄中国女性“显小” , 但“30+”也并非令西方女性焦虑的因素 。对于国内大多数普通女性而言 , 30+意味着房子、工作、孩子等各方压力的交织 , 没有女明星的姣好外型和物质条件 , 《浪姐》“三十而骊”与“三十而励”的立意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
除了年龄上的设限 , 《浪姐》对“女团”的认知仍然模糊不清 。不可否认 , 《浪姐》试图改变市场对亚洲女团“青春少女”的传统定义 , 但从第一期到最近一期 , 从穿着到选歌 , 节目的审美模式日益趋同 。一群原本“姐味十足”的女明星开始“扮嫩” , “飒、炸、爽”逐渐成为浪姐们舞台考核的“隐形标准” , 赛制设置“101”化 , 舞台表现“婧女”化 , 成熟女性的魅力与真正技能并未得到释放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节目组的筛选和淘汰机制也与“谨代表个人观点”的“杜华意向”含糊不清 。女团的本质是反个性 , 在《浪姐》镜头的聚焦之下 , 作为娱乐行业的资深从业者 , 杜华仍不加掩饰地道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女团标准“整齐划一、漂亮美丽” , 杜华的大实话暴露出中国娱乐行业与社会议题焦点脱轨的问题 。一帮各具特色、事业相对成功的成熟女艺人去做流水线产品“女团” , 这背后的逻辑是否真正行得通?
具体到嘉宾外貌上 , 在出演《浪姐》的三十位女艺人中 , 几乎看不到微胖、肤黑、短发的角色 , “白瘦美”仍是节目的首选 。尽管有《创造101》中的王菊、《青春有你2》中的上官喜爱 , 当下的国内综艺节目在美的呈现上 , 多样性仍然匮乏 , 脱离姣好长相、体型的个性艺人出圈仍是少数 。当然 , 外表也只是审美中的一种常规审视维度 , 个性化、立体的人性才是对“另类”审美更深层次的注解 。
女性平权
女性议题屡屡出圈背后
《浪姐》的综艺性质与它所要输出的女权价值观并不吻合 , “白瘦美”既是节目的审美标准 , 也是浪姐等众多女性对自身的标榜 , 这种异化的审美标准并非完全来自男权社会的挤压 。不难发现 , 30+女明星在节目中自律节食、拼命保养 , 这种长年累月的审美思维并非只是两性文化下的产物 , 女性的自我意识还有待觉醒 。
推荐阅读
- 明星照片|浪姐六公导师团搞事情:赵兆变王子、Kenn搞笑、女导师互撕
- 综艺|《浪姐》总决赛,金晨悬空一字马,张雨绮等人穿婚纱,网友:绝了
- 乘风破浪的姐姐|《浪姐》总决赛赛制太吊观众胃口,今天决出一个出道名额,谁呀?
- 李斯丹妮|《浪姐》决赛,万茜打保守牌,宁静改张杰歌惹争议,到底是翻红还是翻车?
- 综艺|伊能静《浪姐》决赛洗白?穿婚纱致敬梅艳芳,和王智上演姐妹情深
- 阿朵|“浪姐”终于总决赛,表演很感人,赛制很烧脑
- 李斯丹妮|嘲笑女明星腿粗不适合跳舞被批“不尊重女性”,岳云鹏也翻车了?
- Hebe|田馥甄又翻车?放言狂拒内地综艺,酬劳过亿条件任选都不去
- 吴昕|《浪姐》总决赛,吴昕再次重返舞台,我却在关注李斯丹妮组的造型
- 综艺|《浪姐》袁咏琳身价翻十倍,顶替王心凌参加节目,成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