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二 )


此外,《清太宗实录》也记:“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这两段记载,粗粗一看,好象没什么问题。
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
如果真是史实记录,那作为后金一方,只能记其施行反间计的过程,对于杨太监(或二太监)回去后,能不能见到皇帝、有没有向崇祯皇帝报告,只能是推测,不能全知全觉地写太监怎么向崇祯汇报,然后崇祯如何相信,再然后把袁崇焕“磔之”。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再者说了,后金方向实施反间计是在崇祯二年十二月,“磔”袁崇焕却是在崇祯三年八月,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就把长达八个月的时间跨度抹杀了,可见不是实时记录,而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推测。
也就是说,《满文老档》对这件事的记载时间不会早于崇祯三年九月。而后金实施反间计与袁崇焕被“磔”的二者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就很难确认了。
比如说,你憎恶某人,于是晚上点了柱香,向天祷告,让老天赶紧收了他。结果,某人第二天真的出车祸死了,那是否可以说,某人就是死在你的诅咒之下呢?
关于“反间计”的影子,《崇祯长编》也有记:“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还有一二百废马。’次日,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得了马二百匹,生擒士将一员。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总置不理,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我们恼恨得紧,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我们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讲和要以黄河为界。”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可见真有两个太监,一叫杨春、一叫王成德的马房太监被后金擒获,并代为送信,但没有提到反间计,更没有向崇祯汇报、告密什么的。
那么,有一种可能,是后金实施了反间计,但被纵归的太监并没有见到崇祯,即这只是一条“烂尾反间计”——后金方面以为自己妙计成功了,实际上明朝方面根本就没出现这一笔。
也许,皇太极们根本就搞不清明朝内宫有多少太监,太监有多少个工作部门,那些工作部门的太监才有资格面见皇帝,在他们的头脑里,大明皇宫就是个村子,崇祯是村长,太监是村民,村民回到村里,就一定会见到村长,想得忒简单了。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还有,他们哪里会料到?崇祯上台,雷厉风行地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最恨阉人染指军政大事,岂会轻信两个替“万岁爷养马的官儿”的“弼马温”的话?!
如果崇祯真的有中了反间计,那么,在判定袁崇焕罪行时,肯定少不了“通敌叛国”这一条——支持反间计取得漂亮结果的《明史?袁崇焕传》的确有记“法司坐崇焕谋叛”——但《崇祯长编》里关于袁崇焕的罪名,只有:“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等种种罪恶,并没有“通敌叛国”这一条。
所以,后金实施反间计之事就算真有实施过,也是只有开头,没有结尾,不了了之。
再补充一下,李霨为范文程写的《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还特别为范文程丑表功,说向皇太极进献反间计的,就是范文程。其文为:“是时,明宁远总制某将重兵居前,公进秘谋,纵反间,总制获罪去。”
但是,《满文老档》清清楚楚有记:“令参将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文馆范文程统备御八员、兵八百人,留守遵化。”
《清太宗实录》也记:“令参将影俄尔岱、游击李思忠、文馆范文程统备御八员、兵八百人,留守遵化。”
《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自己也记:“太宗自将临永平,留公守遵化。”
即后金入寇,攻陷了遵化,范文程和影俄尔岱、李思忠等人一同留守遵化,并没能跟到北京城下,那么说范文程在北京城下向皇太极献反间计是不可能的。
然而,比范文程墓志铭晚出二十多年,由黄宗羲为钱龙锡写的《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铭》,还是以讹传讹,不但写了献计之人是范文程,还详细写了献计过程:“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锋直指阙下,崇焕提援师至。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国文程时为京章。谓太祖曰:‘昔汉王用陈平之计,间楚君臣,使项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独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阉数人,置之帐后,佯欲杀之。范相乃曰:‘袁督师既许献城,则此辈皆吾臣子,不必杀也。’阴纵之去,阉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颔之,而举朝不知也。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已疲甚,约束诸将不妄战,且请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复召对,缒城以入,下之诏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