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关于袁崇焕的忠奸之辩,数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息过。
本文不想再参与辩驳,毕竟,此前写过辩驳的东西太多了。
只想在此指出,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明史》定稿刊刻为分水岭:《明史》诞生前,世人对袁崇焕贬多于褒;《明史》诞生后,世人对袁崇焕誉多于毁。
下面举几个例。
先说《明史》诞生前的明朝遗臣的作品。
《朱舜水集》如此痛斥袁崇焕:“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
《爝火录》则将袁崇焕与南明大奸臣马士英相提并论,说:“此二人者(指袁崇焕与马士英),诞生一处,同为误国之臣。”
《国榷》对袁崇焕的评价也是相当不屑:“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
《明季北略》甚至把袁崇焕比成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桧,说:“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石匮书后集》认为袁崇焕比秦桧更加不堪,称:“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接下来,我们看看《明史?袁崇焕传》对袁崇焕的评价,云:“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再看《明史》诞生后——主要是近代人的评价。
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盛赞:“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阎崇年《袁崇焕传》称:“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这种爱国精神,同他的浩然正气密切相连。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就是‘浩然正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合乎道义、充满天地、超越时空之气。”
金庸《袁崇焕评传》则赞:“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
看看,爱袁崇焕者,将之捧上天;恨袁崇焕者,则将之踩入地。
这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袁崇焕的深入研究,袁崇焕的形象又有所下降——有人说这是翻案,其实是还原——袁崇焕的历史地位先低后高,现在又开始降低,这是还原,不是翻案。
【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袁崇焕的身后名声、历史地位之所以升降、沉浮,其实和《明史?袁崇焕传》里提到的一个情节有密切关系。
这个情节就是:“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即后来世人津津乐道的“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杀袁崇焕”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的描述与评论,柏杨《中国人史纲》里颇为生动传神,其文曰:最重要的一次入塞是第一次,由皇太极亲自率领,直抵北京城下,给骄傲自大的明政府带来最大的震恐。袁崇焕这时已擢升为辽东军区总司令(辽东督师),他得到消息,立刻统率五千骑兵向北京驰援,日夜不停的奔驰四百公里,到达北京时,人与马都疲惫不堪,但仍在广渠门(北京城门之一)外,击退后金兵团的攻势。可是北京那些勇于内斗的官员们并不感谢他,反而认为他应负不能阻挡敌人攻破长城的责任。而被攻陷的喜峰口(河北迁西北),却是属于另一个军区——蓟州军区。皇太极对这个屡次阻挠后金军事行动兼杀父之仇的袁崇焕,尤其恨入骨髓。一个小说上虚构的反间谍故事,移上真实的政治舞台。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运用“周瑜计赚蒋干”的方法,实施他的阴谋。这个阴谋中扮演蒋干角色的是两个被俘虏的明王朝宦官,他们在睡梦中隐约听到看守他们的后金卫士如下的耳语对话。一个问:“今天怎么忽然停战?”一个答:“我看见可汗骑马走向敌人阵地,有两个人迎上来相见,密谈了很久。大概袁崇焕有什么秘密信息,事情很快就会解决。”两个宦官不久就自以为很幸运的逃出牢笼,回到北京,向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告发。不但朱由检大大的震怒,几乎所有的官员都额手称庆叛徒的奸谋败露,使北京得免陷落。袁崇焕被捕,在舆论沸腾中,受到磔刑处死。过了十六年,后金汗国(那时已改称清帝国)攻占北京,公布这场公案的内幕,用以炫耀自己的聪明,嘲笑明王朝官员愚蠢如猪。
 也许|皇太极真有施反间计以除掉袁崇焕吗? 也许有, 但结果并非人们所想
文章图片


柏杨因此下结论:朱由检死亡前一直哀叹自己没有岳飞式的救世英雄,其实他有,就是袁崇焕,可惜被愚蠢和无知的他给杀害了。
可见,“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杀袁崇焕”故事的真假,对袁崇焕身后名声至关重要。
那么,“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杀袁崇焕”的故事最先出自哪儿呢?
应该是《满文老档》。其上记载为:“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