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评论|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

_原题是: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
周怀宇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095期
唐代城市发展史上 , 崛起于江南的宣州 , 典型地显示了唐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 。
其社会经济的特征 , 尤其值得关注 , 这是一座新型冶金业城市 , 以冶金业为龙头 , 以农业为基础 , 以手工业、商业为双翼 , 带动境内社会经济全面兴盛 , 文化繁荣 , 社会进步 , 为全国所瞩目 。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 , 成为独具特色的第一座冶金业城市 。
这座新型城市怎样崛起?其冶金业是如何兴盛?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境内社会发展有哪些内在规律?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
观点评论|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
文章图片

一、冶金业率先发展的良好条件

宣州矿藏资源富饶 , 历史上也曾开发 , 但是有一定的局限 。 唐代 , 在宣州建置多种冶金机构 , 把宣州建置为国家钱币制造、铜器制造、军械制造三大重要基地 , 宣州由此成为国家冶金业的支柱 , 这是前所未有的 。 首要原因 , 唐代的冶金政策、冶金制度、以及宣州的交通运输条件值得关注 。
1 、国家推行“弛禁”冶金政策
唐代 , 采矿和冶铸方面 , 实行民间矿冶“弛禁”政策 , 即允许私人开采、冶铸 , 官营和私营并行不悖 。 私人开采、冶铸的铜、铅、锡三种金属 , 由国家收购 , 用于铸钱、制造军械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用品 。 开元七年(719) , 诏曰:“诸州界内有出铜铁处 , 官未采者 , 听百姓私采 。 若铸得铜及白镴 , 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 , 亦听之 。 其四边无问公私 , 不得置铁冶及采铜 。 自余山川薮泽之利 , 公私共之 。 ”《唐六典》也有类似的记载:“凡州界内有出铜、铁处 , 官未采者 , 听百姓私采 。 若铸得铜及白铁 , 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 , 亦听之 。 其四边 , 无问公私 , 不得置铁冶及采铜 。 自余山川薮泽之利 , 公私共之 。 ”
观点评论|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
文章图片

这是唐代国家关于冶金业的重要政策 。 这一政策的意义有三:
其一 , 鼓励民间开采与冶铸 , 有利于冶金业的兴盛与发展;
其二 , 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 , “听百姓私采” , 获得了广泛的调查;《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唐六典》、《通典》等文献中不同程度记载了各地的矿产 , 即是这一政策的收获 。 这一时期 , 宣州的矿藏也基本调查清楚 。 依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境内各地的银、铜、铅、铁四种主要矿藏分布地点已经明确 。 非金属矿藏碌青也在这一时期查明 。
其三 , 民间开采、冶铸、以及金属加工制造的技术水平获得了一定的进步 , 为官营冶金业提供了有一定技术的官徒资源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 点名批评宣州“盗铸”钱币的现象 , 说:“天下盗铸益起 , 广陵、丹杨、宣城尤甚 。 ”铸币 , 需要一定的制造工艺 , 民间盗铸 , 也显示了民间冶铸、加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 当时 , 不仅盗铸钱币 , 也有私下“销铸”钱币 , 用以“造写杂物器物” , 再返回市场 , 获取厚利 。 德宗贞元九年(793)正月 , 张滂奏:“兴贩之徒 , 潜将销铸 。 每销钱一千 , 为铜六斤 。 造写杂物器物 , 则斤直六千余 , 其利既厚 。 销铸遂多 。 ”这类销钱造物趋利的活动 , 主要出现在江淮地区 。 宪宗元和元年(806)二月 , 不得不下诏加强对“江淮诸州”铜器市场的控制、管理 。 说明江淮诸州铜器加工制造业普遍活跃 , 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
2 、国家确立了相应的冶金制度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冶金制度 , 在新的形势下 , 有新的发展 , 尤其是隋代国祚短促 , 有些制度未遑推行 。 唐代国家的冶金制度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实施 ,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一 , 中央建置了比较健全的冶金管理机构;其二 , 矿藏富饶的地区建置专门的派出机构冶、监、坑等;其三 , 地方上的冶、监、坑等冶金机构 , 由中央和地方官员共建 。
唐代中央冶金最高管理机构为“少府监” , 下设三个部门:“掌冶署”、“诸冶监”、“诸铸钱监” 。其“掌冶署”的主要职责“掌范镕金银铜铁及涂饰琉璃玉作 。 铜铁 , 人得采 , 而官收以税 , 唯镴官市 。 边州不置铁冶 , 器用所须 , 皆官供 。 凡诸冶成器 , 上数于少府监 。 ”其“诸冶监”的主要职责是“掌铸兵农之器 , 给军士、屯田居民 。 ”其“诸铸钱监”的主要职责铸造钱币 。 国家在产铜地区建置钱监 , 配置定额官员 。 规定“监各一人 , 副监各二人 , 丞各一人 。 ”又规定地方钱监的官员“以所在都督、刺史判焉;副监 , 上佐;丞 , 以判司;监事以参军及县尉为之 。 监事各一人 。有录事各一人 , 府各三人 , 史各四人 , 典事各五人 。 ”构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制度 。
从上述三大部门看 , 其采矿、冶铸、金属加工铸造 , 各有专门的机构和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 , 有力地推动唐代冶金业的发展 。
3 、开发了优越的交通运输
唐代宣州 , 具有优良的交通运输条件 , 为其冶金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条件 。 表现在三个方面:
【观点评论|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其一 , 宣州濒临长江黄金水道 , 其下辖南陵、当涂、秋浦三县成为宣州天然的水运资源 , 对于冶金业的物资进出非常有利 。 唐代于沿江地带建置了很多漕运港埠 。 其秋浦县 , 于唐代后期代宗永泰二年(766)建置为池州 , 即今安徽池州市 , 其战略意图在于建置长江运输的港口城市 。
其二 , 宣州境内的内河水运资源非常丰富 , 在唐代的水驿制度下 , 河道、沿河港埠得到疏浚与建置 。 其主要水运河道有:
青弋江 , 宣州境内 , 流经太平县、泾县、南陵县 , 至芜湖沟通芜湖水 , 通航长江;
泾水 , 宣州境内 , 通航泾县 , 250里航道直至境内的徽岭山 , 北通青弋江 , 由青弋江通航长江 。
芜湖水 , 宣州当涂县境内 , 东连丹阳湖 , 西入长江 。
姑熟水 , 宣州当涂县境内 , 东连丹阳湖 , 西入长江;
五湖水 , 宣州宁国县境内 , 通航本地山区;
桐汭水 , 宣州绥安县(今广德县境内) , 连接丹阳湖 , 通航长江 , 以及本土各地 。
观点评论|唐代皖江明珠:宣州的崛起与进步(一)
文章图片

其三 , 宣州与池州相邻 , 代宗建置池州以前 , 池州属于宣州下辖的秋浦县 。 池州境内水运资源丰富 , 贵池水 , 流经秋浦县 , 通航长江 。 一直是长江著名的优良港埠 。
这些水运资源在唐代都得到较好的开发 , 为推动宣州冶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资源 。
由于上述原因 , 唐代宣州的冶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 境内铜冶、钱监、坊、坑等实体冶金机构迅速建置和发展 , 相继出现了国家冶金业领域的铜器制造、钱币制造、军械制造三大基地 , 宣州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冶金业城市 。

(作者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
童达清制作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宣城文史研究微信号:xclswh999
联系人:ltsr271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