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光明文化周末版:清雅芙蓉画中来

作者:张煜(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荷 , 亦称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华、花中君子等,因其高洁无瑕的精神品质和清新自然的审美特质 , 自古至今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 。以图像的形式描绘荷花的历史 , 甚至早于文字的记录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白陶封口鬶的封盖状似莲蓬 , 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莲花形状 。其后 ,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 , 其壶盖被铸造成莲瓣盛开的样子 。由于莲花寓意和形状同佛教教义的天然共存关系 , 在北魏敦煌壁画以及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均可以见到莲花图案的使用 , 如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上半部分出现的荷塘 。在中国画中 , 较早出现荷花图案的则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 因为《洛神赋图》是对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文字的图像转译 , 所以 , 《洛神赋图》的画面中亦出现了洛神手持莲瓣状的羽扇以及身旁围绕着的荷花 。自此开始 , 荷花形象频繁出现在中国画作品中 , 并随着时代思想理念的变化 , 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审美特点 。
Array|光明文化周末版:清雅芙蓉画中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出水芙蓉图(绢本设色)(传)吴炳(宋代)
格物致知穷工极妍
北宋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高峰 , 其忠于写生的艺术创作理念 , 主要来源于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理念 。北宋理学家程颐对“格物致知”理念的解释是“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 , 不穷则不能致也 。”这是北宋时期基本的认知理念和思想体系 , 也构成了北宋艺术创作中对艺术表现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这个认知理念的指导下 , 北宋花鸟画极尽写生之能事 , 凡作画 , 必要对照实际物像进行写生 , 他们认为 , 没有写生的过程 , 就不能表现出物像的真实面貌 , 所以花鸟的形象和色彩在此时期均达到了极为逼真的写实面貌 。
Array|光明文化周末版:清雅芙蓉画中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枯荷鹡鸰图(纸本水墨)佚名(宋代)
为此 , 北宋宫廷还圈养了诸多珍奇异兽、种植了各类奇花异草 , 以供宫廷画家写生创作 , “皇家富贵”和“穷工极妍”的审美表达也由此形成 , 其中尤以黄筌及其次子黄居寀为代表 。黄居寀的传世之作《晚荷郭索图》(北宋 , 绢本设色 , 纵23.9厘米 , 横24.7厘米) , 就是表现荷花题材的典型代表作 , 虽然该作品并没有完全传达出“极妍”的审美特点 , 但是画面“穷工”的写实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 附于荷叶上的蟹爪茸毛、动态十足的螃蟹形象 , 莲蓬凸出的莲子、枯黄的荷叶 , 都衬托出了秋季的萧瑟和冷寂 , 《东斋记事》评其为“观其神俊 , 以模写之 , 故得其妙” 。传为南宋吴炳的《出水芙蓉图》(绢本设色 , 高23.8cm , 长25.1cm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则完美诠释了“穷工极妍”的审美趣味 , 画面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荷花雍容的外貌和怒放的姿态 , 笔法工细、设色艳丽 , 又以晕染的手法将荷花从荷心的淡雅素净延伸到花瓣尖端的浓烈姣妍 , 以娇嫩明净的色彩传达出了荷花干净的气质 。
Array|光明文化周末版:清雅芙蓉画中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甲图(纸本水墨)徐渭(明代)
水墨写意素净为贵
宋代在“穷工极妍”宫廷富贵气息的核心审美趣味之外 , 还有“徐熙野逸”的审美表达 。如原载于《宋人集绘册》 , 后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的佚名《枯荷鹡鸰图》(宋代 , 佚名 , 绢本设色 , 纵26厘米 , 横26.5厘米 ,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画面表现的是秋冬季节荷塘中仍然矗立着的一截枯枝断茎 , 其上支撑着一片残败的荷叶 , 以及呈摇摇欲坠姿态站立于枯枝上的鹡鸰 。此作品一反“极妍”的色彩表现 , 转而以素淡的笔墨表现为主 , 以“墨分五色”来建构画面的色彩构成 , 以此形成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的审美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