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安徽江苏两省能分六省( 二 )

中年|安徽江苏两省能分六省
本文插图
经济上、小农社会的均富状态彻底崩溃 。 对外开放的上海成为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 , 围绕着上海为中心的江苏经济上开始全面超过安徽 。 与此同时 , 曾经繁华富庶的中原河南 , 因为旱灾、水灾、军阀混战的频发成为贫困的策源地 。 整个区域从最东南端的上海 , 到最西北端的河南(包括苏北皖北)经济发展极端失衡 。 抗战时期河南的严重洪灾 , 把这种经济发展的失衡第一次系统性地转化成歧视 。 衣衫褴褛的北方难民不断涌入当时较为富庶的淮语区、吴语区 。 逃荒难民们的脏乱差、乞讨、小偷小摸(这些都应归责于灾难和日本侵略者而非灾民)给淮、吴居民带来了强烈而直观的负面观感 。 对河南、山东、苏北、皖北“侉子”们的歧视全面开始 。 至此 , 第一次歧视链形成 , 上海>南京、扬州、镇江、苏州、安庆、芜湖等沿江大城市>普通的吴语淮语地区>苏北、皖北、河南、山东 。 在歧视链形成的同时 , 难民逃荒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引起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 某种程度上又加深了一些乡愁与羁绊 。 第四部分 大内斗时代 下第一次歧视链的形成从抗战一直持续到 ,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 , 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 , 反倒是区域之间的歧视内斗有所改善 。 一些当时的社会运动和经济政策甚至加深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人们的羁绊 。 中年|安徽江苏两省能分六省
本文插图
第二次歧视链从改革开放开始 , 一直持续到现在 , 在某些特定城市特定人群中甚至愈演愈烈 。 改革开放以后 , 上海又一次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等整个江浙吴语区在对外开放的大浪潮下 , 成为了第一批发展起来的长三角城市 。 江苏的南京、扬州等淮语区老牌城市发展速度虽然较明显滞后 , 但可以说紧随其后 。 地处内陆的农业省份安徽夜彻底沦为了“穷亲戚” 。 其中 , 皖中南的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等较为靠近长三角核心区加上省会合肥 , 安徽的淮语区经济发展 , 勉强好于苏北(除徐州外)、皖北 。 改革开放以后 , 大批安徽人务工人员如同旧社会的河南逃荒者一样涌入上海、苏南 , 从事较为低端的职业 , 一些庞大总人数之下少数人的脏乱差、小偷小摸被渲染放大 。 近年来小部分偏激的上海人 , 已经不再用传统淮语中指代苏北、皖北、河南的“侉子”一词 , 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安徽人虏化 , 新发明“白完”一词来蔑称所有安徽人 。 第二次歧视链条也因之形成 。 与第一次歧视链条相比 , 由于建国后实行的严格户籍制度的催化 , 以及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疯长不同城镇居民的资产总量的进一步拉大 , 这个体系更加立体 。 上海市区>上海郊区、吴语区其他城市>江苏淮语区>安徽淮语区≥苏北>皖北、山东>河南值得注意的是 , 安徽的淮语区内部 , 又分化成更接近南京的马鞍山、芜湖、滁州、铜陵等一些淮语东片沿江城市 。 和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巢湖(现已并入合肥)、六安、舒城为中心的内陆淮语西片 。 双方语言基本想通 , 但有所隔阂 。 江苏省会南京因为长期跟滁州、马鞍山等安徽中小城市因为距离近、文化通而打成一片 , 被苏南苏州、无锡、常州所不齿 , 谑成为“徽京”中年|安徽江苏两省能分六省
本文插图
至此 , 长三角的地域歧视已经到达了令人反感的极端境遇 。 值得欣慰的是 , 年青一代(除了某个别城市仍抱残守缺高举地域歧视大旗的一小撮)的很多人已经很少刻意地去根据地域出身对人进行歧视侮辱 。 侉子、蛮子之类的地域歧视用语的攻击性变弱 , 更多地变成了开玩笑 。 第五部分 大内斗下的小羁绊看完上一部分冰冷的地域歧视 , 再来谈谈 , 苏皖两省以及上海的一些温情羁绊 。建国初期的一些社会运动和经济政策 , 客观上加深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羁 。 “上山下乡”的上海知青 , 涌入江苏和安徽农村 , 那里在留下了自己青春的血色浪漫 。 “建设三线”很多上海的专家都内迁到大别山里 , 默默耕耘建设 。 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 , 上海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被调到安徽、江苏指导技术工作的更是数不胜数 。 他们中的很多 , 就在当地结婚生子 。除了上海 , 淮语区内部的交流更加频繁 。 淮语区的人 , 除了方言想通(有声调用词差别)张嘴闭嘴“一比吊遭”、风俗相近(比如 。。 大部分淮人过年不吃饺子 。。 吃圆子、热爱烧纸 。 等等) , 还都流行一种叫“掼蛋”的扑克游戏 。 风靡合肥、南京一带的整个淮语区 。 甚至电视网络上还有苏皖掼蛋争霸赛 。 很多情况下 , 碍于苏皖两省行政隔阂相互排斥的苏皖淮语区青年 , 打上两把“掼蛋”就开开心认上老乡了 。 不仅国人 , 连老外都迷上了掼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