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起源的4项著名研究,我们离最终答案还很远
本文图片
十几年前 , Jim Carrey主演过一部喜剧电影《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 。 在剧中 , 不停抱怨命运不公的主角布鲁斯突然被允许做一天无所不能的“上帝” , 负责管理整个世界的运行 。 很快 , 布鲁斯就被写着所有人愿望的便利贴淹没了 。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冒牌天神》
不得不说 , 布鲁斯在剧中领到的这个任务可能只算得上是“上帝简单模式” 。 如果想要给布鲁斯一些真正的考验 , 不如把他的任务推回到生命起源的阶段 , 毕竟生命的那些最初时刻才是最神秘、最吸引人的 。 (当然 , 电影也可能就成了一部科幻片 。 )
虽然电影和故事只是一种虚构和畅想 。 但不可否认 , 生命的起源和早期进化一直是现代科学中最受关注的大问题之一 。 想要了解生命的起源 , 必须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 , 从生命起源的天体物理和行星背景 , 到前生命化学越来越复杂的发展 , 到第一批细胞的组装 , 再到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进化以及后来越来越复杂的生命形式的出现 。
本文图片
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大致“时间轴”(横轴时间单位:十亿年) 。 | 图片设计:雯雯子;参考来源:《进化》
目前 , 我们已经对生命起源和早期进化的大致时间轴有了一定了解 。 主流学说认为 , 地球被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形成 , 而生命很有可能起源于地球最后的主要增长阶段(约40亿年前)和最早的已知化学化石形成(约38亿年前)之间的2亿年中 。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 , 有关生命起源的研究蓬勃发展 。 但科学的进程从来不是直线发展的 , 其中有一些关键发现突破了我们的认知 , 也有一些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观点 , 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它们都让我们越来越靠近生命的开端 。
本文图片
时间:1953年
代表论文:A Production of Amino Acids Under Possible Primitive Earth Conditions
代表科学家:Stanley L. Milleret al.
可以这么说 , 现代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始于1953年 。 那一年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化学家Harold Urey的博士生Stanley L. Miller进行了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生物发生实验 , 改变了人们对前生命合成的看法 。
生物发生的第一步 , 首先需要大量“零件” ,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步 。 这些零件包括氨基酸、脂类、糖等等分子 。 Miller设计了一个简洁的仪器来模拟早期地球环境 。 沸水代表着冥古宙的海洋 , 简单的气体混合物模拟着地球原始的大气 , 电火花则模拟了闪电 。 在这种条件下 , 仅仅几天后 , 密封仪器中无色的水就变了颜色 , 其中开始含有许多复杂的有机分子混合物 。 原本透明的玻璃变得污迹斑斑 , 沾满了粘稠的黑色有机污泥 。
本文图片
Miller-Urey实验装置简单示意图 。 |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Miller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析 , 发现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等物质 。 随后 , 科学家在相似的条件中创造了一系列有机分子 , 这些实验确凿地表明 , 早期地球一定富含着生命的基本分子 。 这类实验成功建立起了一种范式 , 将生命的起源追溯到这样一种“原始汤”中 , 仿佛就是达尔文笔下的那个“温暖的小池塘” 。
本文图片
时间:1977年
代表论文:Clustering of Suspension-Feeding Macrobenthos Near Abyssal Hydrothermal Vents at Oceanic Spreading Centers
代表科学家:Peter Lonsdaleet al.
事实上 , 一些科学家认为 , 1953年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过于成功” , 以至于不少专家曾一度认为 , 生命起源之谜已经基本被解开了 。 米勒的影响力一直很大 , 许多“米勒派”的科学家相信 , 闪电带来了“原始汤” , 生命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诞生 。
但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 很快 , 新的发现似乎为生命诞生提供了另一种方案 。
本文图片
全球海底热液活动区的大致分布图 。 |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 科学家在不见天日的深海海底 , 发现了充满生命的“黑烟囱”生态系统 。 这里富含矿物质的流体与炽热的火山地壳相互作用 , 形成喷口 。 这些喷口喷出的热流接触冰冷的海水时 , 会产生矿物沉淀 , 就好像冒着黑烟的大烟囱 。 在化学能的推动下 , 生命在这种不见阳光、远离地球表面的地方蓬勃发展 。
【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起源的4项著名研究,我们离最终答案还很远】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 这些“烟囱”广泛地分布在海底 , 喷口附近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 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 , 在各种极端环境中 , 无论在酸性的池塘 , 还是沸腾的火山附近 , 或是冰冻的极地岩层中 , 生命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强和丰富 , 许多微生物甚至依赖来自矿物的微弱化学能就可以生存 。 一些科学家因此提出 , 为什么一定要假设生命就诞生于“温暖的小池塘”呢?事实上 , 生命的“零件”散落在宇宙的各个角落 。
本文图片
时间:1982年
代表论文:Self-Splicing RNA: Autoexcision and Autocuclization of the Ribosomal RNA Intervening Sequence of Tetrahymena
代表科学家:Thomas Cechet al.
在对生命早期演化的研究中 , 长期以来隐藏着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现如今 , 所有细胞生物都在使用DNA作为遗传物质 , DNA携带的遗传信息能构造出蛋白质 , 从而实现生物的功能 。 DNA编码着合成蛋白质的信息 , 而DNA的复制又需要蛋白质的催化——那么 , 哪个先出现的?在生命的早期 , 是如何发展出这样复杂而完整的闭环的呢?
20世纪60年代 , Francis Crick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猜想 , 其中的关键就是RNA 。 在生命早期 , RNA可能同时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催化剂 。 这样的猜想不无道理 , RNA与DNA很相似 , 它们同样可以承载遗传信息 , 但结构比DNA更简单 , 似乎带着更多“原始”的影子 。
在不久之后 , 一些关键的线索出现了 。 1978年 , Sidney Altman首次发现RNA在一种催化反应中是必需的 。 1982年 , ThomasCech首次证明RNA分子本身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 Cech把一个未经处理的RNA分子放入没有蛋白质的试管中后 , 它开始了自我剪接 。 也就是说 , RNA分子可以将自身切成碎片 , 并将遗传上重要的RNA片段重新连接在一起 。 目前 , 已知的RNA酶(也叫核酶)已有百种 。 Altman和Cech也因此被授予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
这些证据有可能指向 , 在生命早期很有可能是一个RNA世界 。 那时 , RNA是唯一的编码分子 , 它们随后在自我复制中进化出了更为稳定DNA分子 , 并让生命迈入了蛋白质世界 。 但这段故事的细节目前仍然很模糊 , 毕竟生命分子很难留下动植物那样的化石线索 。 现在 , 还有许多研究都在追寻这种从RNA到DNA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 并希望找到最古老蛋白质的线索 。
本文图片
时间:1999年
代表论文:2-Methyhopanoids as biomarkers for cyanobacterial oxygenic photosynthesis
代表科学家:Roger E. Summonset al.
在探索生命起源的研究中 , 还有一些化合物被作为“分子标记” 。 比如 , 如果某一类化合物在活细胞之外很少出现 , 而在特定岩层中找到了它们的踪迹 , 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有说服力的生命证据 。
本文图片
藿烷类化合物在稳定细胞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图片来源:Wikicommons
藿烷类化合物(Hopanoids)就属于这样一类有机物 。 每个藿烷都有一个独特的骨架 , 藿烷类化合物在稳定保护性的细胞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类物质可能是所有分子生物标记物中最具说服力的之一 。
1999年 , RogerSummons和团队在西澳大利亚25亿年前的黑色页岩中发现了藿烷分子变体 。 这里的岩石几乎没有受到过热量的改变 , 也没有受到地表生物或者地下水的污染 , 因此有可能让古老的生物分子保留下来 。 这些被称为2-甲基藿烷(2-Methyhopanoid)的分子只在光合蓝藻中被发现 , 而蓝藻是古地球上最主要的氧气制造者 。
Summons认为 , 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在25亿年前就开始了 。 这个年代与当时已知的氧气的增加是一致的 。 这项研究也为古生物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 科学家可以在保存下来的分子碎片中寻找光合作用的起源 。
但对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 , 尽管样本所在的岩层条件优越 , 但污染仍会是个大问题 。 藿烷类化合物在地球上四处都是 , 在如此长久的地球历史中 , 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些藿烷究竟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到达那里的 。
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有太多不确定性 , 因此类似的争论比比皆是 , 它们虽然看起来激烈 , 甚至针锋相对 , 但也总是很有趣 , 总能带来新的发现 。
生命的起源只是第一步 , 非生命系统产生原始的生命形式 , 随后演化出成生物个体 , 并最终在地球上步入自然选择驱动的进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 , 相关的研究自然也不是几篇论文就能囊括 。 也许有一天 , 我们或许能用一个更完整、更可靠的故事 , 最终回答生命起源的问题 。 但这个答案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背后 , 一定都包含了无数的争论、推翻与重建 。
参考来源:
N. H. 巴顿等 , 《进化》 , 科学出版社 , 2010年4月
Robert M. Hazen,The Story of Earth, Penguin Books, 2012
https://www.americanscientist.org/article/the-origin-of-life
https://www.simonsfoundation.org/life-sciences/origins-of-life/simons-collaboration-on-the-origins-of-life/critical-questions-concerning-the-origins-of-life/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89/press-release/
封面来源:Moyan Brenn/Flickr
推荐阅读
- 腾讯控股的保险代理平台“微保”被深圳银保监局处罚
- 成龙的功夫是杂技,洪金宝胖的不灵活,周比利评价两人实战能力
- 凉茶|凉茶最大的问题不是添加西药,而是冒充饮料
- 台风|里弗斯谈独行侠:不会忽视有联盟前五球员的球队
- 高考遇洪水,交警铁骑送 景德镇考生的"国宾待遇"
- 未来的大学生活“长啥样”? 来看学长为你写下的万字指南
- 不起眼的朗姐|和老人出去旅游,为什么会觉得心累?网友:只要老妈身体允许以后还要带她去,哈哈哈哈
- 科学探索|揭秘星际物种起源:多个行星孵化器组成“生命之树”
- 粤游记|旅游就该诗酒趁年华,带你一起到东京,我们玩点不一样的!
- 三分钟游世界|云南新走红一座公园,门票高达100元,但去过的游客都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