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的新风口,中国人到海外做有声书,行得通吗?
2018年 , 于勐加入美国音频出版行业协会(Audio Publisher Association , 简称APA)成为协会中唯一的中国会员 , 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 , 他会和很多作者探讨 , 找寻下一本潜在的IP 。
于勐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信息产业部工作 , 之后转去做互联网视频领域的技术和产品 。 出于对阅读的喜爱 , 也是有声书的爱好者 , 于勐从2015年开始 , 进入有声书行业 , 先后负责了酷听、亚马逊Audible、蜻蜓FM国际的项目 。
依着之前在行业内的积累 , 加上投资方的注资 , 2019年底 , 于勐创办了书阅 。 书阅作为一家版权内容供应方 , 以聚合的方式获取内容 , 目前有11万有声书 , 39万电子书存量 , 拥有像热门美剧《猎魔人》、《最后之舞(迈克尔·乔丹纪录片)》等乔丹系列、纽约时报畅销书《69年的夏天》等重点IP 。 于勐提到 , 亚马逊作为行业巨头 , 目前大概拥有超30万本有声书 。
本文插图
书阅的版权内容
因为数字分销没有纸质书那么高的成本 , 可以无限售卖 , 加上欧美主流国家都认可版权内容付费 , 用户习惯也已经养成 , 有声书业务是全球公认的现金流业务 。
从国际上来说 , 内容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项目 , 上游的内容存量是关键问题 , 拿不到很多内容 , 竞争力就很小 。 虽然看起来做音频内容的门槛很低 , 但是好的版权内容和制作都需要一定成本 。
谈到国内公司出海做内容 , 于勐称挑战还是在于内容本身 , 有潜力的内容一定是经过分析后 , 能够适应所在国家才会推出 。 “做内容行业着重要看存量和投入 , 有好的内容 , 不管是做流量还是做收入 , 都是水到渠成的 。 ”
踏入新行业
于勐进入的第一家有声书公司就是内容制作平台酷听 。 2006年成立的酷听当时是国内最大的一家平台 , 后来专攻有声书版权内容 , 到了2015年就能占到国内中文版权内容存量的50%以上 。 2016年 , 于勐创立了公司和华为间的战略合作 , 在华为音乐应用中嵌入了听书频道 。
在酷听任职时间 , 2017年 , 于勐又发起做亚马逊旗下Audible的中文频道 , 和Audible在美国新泽西的总部联合运营 。 在此之前 , 作为互联网有声书的开创者 , Audible只提供8种语言内容 。
2018年中旬 , 于勐从酷听离职后 , 去了蜻蜓FM , 负责搭建国际平台 , 聚合国际内容 。 到了2019年底 , 于勐辞职开始创业 。
于勐形容自己 , “出来创业也是巧合” 。 从2017年开始 , 他就开始接触国际内容方 , 而国际内容行业比较传统、壁垒高 , 所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打通 。 和内容提供商建立起信任后 , 于勐签下了很多国际版权内容 , 再加上拿到了大观资本的投资 , 他才决定创办书阅 。
本文插图
于勐
因为之前一直接触国际版权内容 , 再考虑到国内有声书市场现状 , 于勐做出了权衡 。 在他看来 , 国内有版权交易价值的有声书存量有限 , 而且行业内大平台多 , 竞争性强 。 再看国际市场 , 尤其是欧美市场 , 市场成熟度和渗透率高 , 阅读是一种刚需 , 对当地人来说 , 只是选择哪种方式进行阅读 。
像美国付费有声书渗透率在26%以上 , 进入这样的市场无需再经过教育市场的阶段 , 把内容做好 , 就可以拿到价值高的用户 。 再看海外有声书数量的增速 , 2018年美国新增有声书种类约7.94万部 , 而当时国内有声书存量才几万部 。
和纸质书相比 , 有声书这种形式还可以为书带来二次传播的效果 。 也能反映出中国和海外有声书市场间的差异 。
于勐提到了南非籍脱口秀演员Trevor Noah(崔弗·诺亚)出版的自传《Born a Crime》 。 纸质书刚出版时 , 这本书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 , 直到Trevor录制了有声书后 , 在Audible上独播 , 这本有声书的销售额竟然超过了800万美元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新的“造富”风口出现?马云早已提前布局,即将迎来黄金期
- 考拉海|新风口将至?跨境电商两巨头先后公开战略
- 青年|投资百亿苦心经营,马云最看好的风口行业,却败给了中国大妈?
- 中体产业|中体产业四连板!公司否认踩上数字货币风口
- 汽车|“更懂中国的智能汽车”掀起产业风口新波澜?
- 政务|华为:新政务风口下加宽“护城河”
- 中国电子报|屏联万物时代,显示产业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 雷军|金山办公:云、AI、疫情——三个风口,都赶上了
- 金融|除了DeFi 区块链下一个风口可能是消费场景
- 行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转型风口下除了5G华为还有什么“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