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鼎|他身后,是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记葡萄专家李玉鼎

【脱贫攻坚路上 , 知识分子这样担当】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建宏 张文攀
戴一顶草帽 , 拎个手提袋 , 装着杯白开水……7月21日早上8点半 , 81岁的李玉鼎准时来到贺兰山东麓一座一望无际的酿酒葡萄种植园 。
一进园子 , 他就忙着检查剪过枝的葡萄树 。“这一排剪得有点粗 , 你看 , 像这样的枝子都得剪掉 。”李玉鼎话音刚落 , 呼啦啦围过来不少田间劳作的农民 , 认真看李玉鼎示范剪枝 。随后 , 李玉鼎将剪掉的枝叶归拢成堆 , 驾轻就熟、毫不吃力 。
李玉鼎 , 曾任宁夏农学院院长 , 是宁夏首位葡萄产业首席专家 ,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退而不休的21年里 , 每年从葡萄展藤到采摘完毕 , 他每周至少要往葡萄地里跑3天 。50多年来 , 李玉鼎参与并见证了宁夏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
一头扎进六盘山
1965年 , 李玉鼎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 。家在北京的他 , 怀揣一腔报国热情 ,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 。
毕业分配下来了 , 李玉鼎如愿到了偏远的宁夏 , 一头扎进六盘山区 , 在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一待就是17年 。
“山区的农民知识匮乏、不懂技术 , 种了十几年的苹果树不结果子 。他们太需要农业技术指导了 。”李玉鼎说 。扎根基层17年 , 让一个城市青年认识了贫困 , 并决心改变贫困 。
在海原县的那些年 , 李玉鼎一边开展果树苗木的引进栽培 , 一边结合生产搞研究 , 对周边的野生果树资源和天敌开展调查 , 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晚上 , 他在煤油灯下学外语、翻译国外的技术资料 。勤奋好学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 , 为他后来调入宁夏农学院任教并成长为院长奠定了基础 。
不管是基层的农技员 , 还是农学院的老师 , 再到正厅级的院长 , 李玉鼎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人” 。和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 , 他深知群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渴望 。
“李老师 , 我家果树长势很好 , 就是不结果子 , 这可咋办?”“这两天葡萄叶子有点发白 , 想请您来看看到底咋回事……”李玉鼎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 , 只要下乡给农民讲课 , 他都把手机号码留给果农 。后来有了微信 , 他手机更是叮咚响个不停 。李玉鼎说:“我从来没有设置过免打扰 , 不管什么陌生号码 , 我都接 。”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 就是没有学会开车 。”李玉鼎说 ,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有些问题必须现场看了才敢给出建议 。如果我能开车 , 就可以帮更多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
贺兰山下产业兴
李玉鼎发表过60多篇研究论文 , 获得过十多项重要奖项 。但他最看重的论文 , 写在山川大地间 。
贺兰嵯峨 , 碧空澄澈 。山脚下的和誉新秦中酒庄葡萄园内 , 负责葡萄园种植管护的谭斌一见李玉鼎走来 , 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儿 。
“李院长 , 您赶紧看看 , 这叶子是不是要起病害了?”“今年雨水比较集中 , 田间湿度大 , 得预防霜霉病 。”交流间 , 两人约定隔天一起去采购有机农药 。
谭斌是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村民 , 承包管理葡萄园子6年了 。最初 , 他连葡萄上架、抹芽都不会 , 全靠李玉鼎手把手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