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

樱桃沟位于香山卧佛寺西北侧 , 是一条两山所夹的山谷 , 历史上古迹众多 , 自明清以来便是西山的名胜 。
▌作者 户力平一二九运动|“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
文章图片
北京植物园樱桃沟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明放 摄“樱桃沟”之名最早见于乾隆御制诗 。 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月 , 弘历驻跸香山静宜园时 , 曾到十方普觉寺瞻礼 , 并游赏水源头、含碧亭等处 , 其“石壁临天池”诗注曰:“卧佛寺西北樱桃沟有泉至观音阁 , 石壁下蓄有天池 。 ”八十多年前 , 北京“民先队”在此举办“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 ,燃起热血青年的抗日爱国之情 。 至今这里还保留着两处抗战时期的遗迹 , 即“保卫华北”和“收复失地”石刻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 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 , 随后妄图向关内进攻 , 占领华北 。 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 反对华北自治 ,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 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 , 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 时称“一二·九运动” 。
“一二·九运动”以后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形成了高潮 , 北平进步学生运动活跃 。 1936年2月1日革命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队)”正式成立 。 当年暑假 , “民先队”在香山举办“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 。 参加人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师大附中、女一中等学校的民先队员 。 夏令营从7月11日开始 , 每期10天 , 共约五六百人 。
营员们在樱桃沟水泉旁扎起营帐 , 打起地铺 , 支起锅灶 , 升起炊烟 。 在退谷亭内吊起马灯 , 围起雨布 , 设立了夏令营司令部 。 担任司号员的是北大教育系学生陆平 , 每日黎明攀上一块巨大的岩石上 , 吹响军号 , 唤醒营员们 , 揭开一天的紧张训练生活 。
【一二九运动|“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夏令营的生活十分丰富 , 营员们学习军事常识、游击战术 , 举行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 , 同时举办政治讲座 , 听杨秀峰、黄松龄等教授分析抗日战争的局势 , 听总队长兼军事教官白乙化等阐述军事理论、作军事报告 。 大家更争相传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等当时很难见到的文件;热烈谈论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和爱国志士的抗日活动;激烈争辩当时的社会问题、理论问题 。
一天午后 , 陆平同学站在退谷亭旁 , 吹过午休号 , 正欲返回指挥部休息时 , 突然听到附近传来阵阵的凿石声 。 他走过去一看 , 发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生赵德尊正在用地质系采样工具 , 在一块青灰色的岩石上刻凿出一个苍劲有力的“保”字 , 陆平心领神会 , 连忙接过他手中的工具 , 二人相互倒换着 , 在岩石上凿出“保卫华北”四个大字 , 且呈十字形排列 。 每个字阔约六七寸 。 随后他们又在附近的一块岩石上刻下“收复失地”四个字 , 这是当时每一个热血青年发自心底的最强音 。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 , “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的遗迹逐渐消失了 。 1980年6月 , 北京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工人在清除樱桃沟沟旁的杂草时 , 无意间发现了沟旁的一块大青石上面刻有“保卫华北”四个大字 。 虽然经过40余年 , 但石刻依然完好 。 时逢北京市领导刘导生(1936年任中共北平地下党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到樱桃沟视察 , 证实“保卫华北”四个字是1936年“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活动时留下的 。 多年后又在樱桃沟的一个土坡之下发现“收复失地”石刻 , 也是保存完好 。
“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纪念前夕 , 有关部门发起倡议 , 决定在香山樱桃沟建立一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 , 以缅怀革命先烈并启教后人 。 1984年12月8日 , 举行了隆重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奠基典礼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了“一二·九运动纪念亭”碑名 。 随后在樱桃沟水源头东侧的平台上 , 即当年夏令营活动的中心地区 , 修建了主体建筑 , 即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 。 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后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 。 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 , 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 。 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