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 二 )



1974年 , 沈力主动申请离开了播音主持岗位 。 她回忆说 , “我想再学点什么东西 , 抱着很单纯的心 , 我就改行了 。 ”
她开始做电视专题 , 从选题到报批 , 从编稿到跑资料 , 都是一个人负责 。 摄像王崇秋参与了相声大师专题的拍摄 , “采访侯宝林 , 她准备的很充分 , 跟他聊相声 , 陪他做沙画 。 ”专题节目《相声大师到哪儿去了》在全国优秀电视专题节目评选中获了奖 。
1982年底 , 49岁的沈力接到通知 , 由她来主持一档服务类节目《为您服务》 。
这档节目的理念是“想群众之所想 , 急群众之所急” , 但沈力并不擅长琐碎的日常生活 , 由于工作忙碌 , 她很少做饭 , 两个儿子年幼时也是放在幼儿园里长大的 , 这样的经历使她感到自己很难准确地把握观众的需求 。
“我到底怎么为您服务 , 服务什么内容?”沈力看着一沓沓的观众来信 , 这是当时唯一了解观众的渠道了 。 每个午休 , 她都在看信 , “当时目的很单纯 , 就是从中找选题 , 看看人家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 。 ”

当时每个月大概有3000多封观众来信 , 最多时能有5000多封信 , 她几乎每封必看 。 她记得 , 有时候信里提到的问题 , 编辑们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 , 她会坦诚地说没有找到 。 比如冬天戴眼镜进教室时镜片哈气的问题 , 等找到解决办法 , 天气已经暖和了 。 她还是会做出回答 , 请写信的这位小同学原谅 , “我们诚心为您服务一年 , 我们没有忘记 。 ”
青年|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
本文插图

1986年 , 沈力(右二)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敬一丹(右三)的硕士论文答辩 。 受访者供图
“在节目里说的每一个字 , 她都是用心的 , 非常的简洁、准确、到位 。 ”敬一丹记得听沈力讲过的一个案例 , 稿件里有一句是“有一天一位观众认出了我” , 她觉得两者的关系不舒服 , 琢磨后改成 , “观众遇到了我 。 ”“她改的是一种关系 , 她的话里对人是尊重的 , 作为观众 , 就会觉得被尊重、觉得亲近 。 ”
在敬一丹印象里 , 几乎从未见过老师情绪波动 , “她是个很温和的人 , 但她很坚持自己的原则 , 恰恰是她改变了电视节目的表达 , 这是一种静悄悄的 , 润物细无声式的变革 。 ” 敬一丹说 , “她是用真诚的态度和语言 , 把最真挚的情感和尊重带给了观众 。 ”

“沈力老师主持《为您服务》的过程中 , 彻底改变了过去坚硬的话语体系 , 柔软 , 平等 , 温暖 , 说人话 , 有服务意识 , 让电视的语态走进了改革的新时代 。 ”白岩松说 , 从某种角度 , 沈力是中国改革时代的标志人物之一 。
观众也接收到了她的这种善意和尊重 , 反馈回来的是更多的来信 。
信的开头 , 观众大多称呼她 , “沈力大姐” 。 他们感谢沈力的陪伴 , “多少年来 , 我们虽遥隔千里 。 然而每个礼拜却要按时见面 , 犹如近在咫尺 。 ”在得知她退休后 , 也有观众向她发来邀请 , “欢迎您能光临我家来相聚 , 我们一定会像对亲大姐一样对待您 。 ”
最美不过夕阳红
退休后的沈力 , 生活闲了下来 , 去早点摊吃早点时 , 总有人问她 , “您还来这地摊吃?”她笑 , “我也是老百姓 。 ”
1993年 , 沈力受邀主持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 , 进入花甲之年的她领着一群相似年纪的同龄人拍摄节目 , “老龄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出现在了中国社会中 。
沈力怀揣着试试看的心 , 又回到了主持工作中 。
青年|中国荧屏第一人沈力:没有观众,没我
本文插图

2013年05月06日 , 沈力接受采访 。

“跟老年朋友们在一块 , 我永远是个小学生 。 ” 沈力在一次采访中回忆 , 有观众看到她的身体和体力不比从前 , 连夜做了两个小马甲 , “说我是大家的 , 希望我能够保重身体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