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特写】63岁“网红”女校长的23种病痛( 二 )


张桂梅正好碰上这样的机遇。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云南十大女杰,张桂梅成了华坪县号召学习的对象。
后来,她调到华坪县民族中学。民族中学当时有一个班,换了好几个班主任,都气跑了,只有张桂梅愿意接手。孩子下晚自习后就往网吧跑,基本不回宿舍睡。当时,这个班级成绩在华坪县同级52个班级里排名倒数第二。
张桂梅想个办法,每天下午放学后,她把全班孩子带到学校后山的坟场读书。“这样大家就不敢坐地上,都老老实实站着读,也不敢乱跑。”张桂梅说,晚上下晚自习后,她领着孩子进4楼宿舍后,把行军床往宿舍门口一横,躺下,“谁要出去,就从我身上跨过去。”
从此以后,孩子晚上都不敢上厕所。这导致当年民族中学有一道特殊的“风景”——没有孩子敢从张桂梅的身上跨过去,他们只能站在4楼宿舍窗边上往外尿。学校当年的校长百思不得其解,为啥张桂梅带班的学生宿舍外墙从来都是湿的。当校长明白是尿后,张桂梅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拖把把外墙面擦一遍。
接手班级时,民族中学对张桂梅的要求是“有4个考上高中就行”,却没想,25个考上高中。“大家以后对张桂梅都服气,说劳模就是劳模,什么荣誉都给她,大家都没话说。”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说。
此后,尽管身边的朋友劝张桂梅找个合适的另一半,她就应着“看缘份”。缘份没到,新任务到了。2001年4月,华坪县成立儿童之家孤儿院,应捐助者的要求,无儿无女的张桂梅任院长。“有课就在学校,没课就在儿童之家,忙着忙着就把自己找另一半的事给忘了。”张桂梅说。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过程中,张桂梅发现,班上每一年都有女学生任何招呼都不打就离开了学校,消失不见,其中包括一些成绩还不错的女学生。她想搞清楚,这些孩子为啥无缘无故就不来学校了。
张桂梅按照“消失”的学生名单去家访。她发现,每一个失学孩子的家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辛酸故事。但家庭底色都一样,都是因为穷。
生活的无力感,深深触动张桂梅。她决定,要办一所只有女孩子的免费高中。她要解决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女孩的恶性循环。时任华坪县教育局副局长的杨文华,听到这个想法,第一反应是“太难了”。
张桂梅写了一份报告给华坪县政府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很重视,找来好几个专家,开会论证办女子学校的可行性。结论是:不行。
消息传开,同事说她“自不量力”,领导劝她“教好自己的书就行”,乡里干部骂她“越位”。
她不甘心,又递了一份报告。县领导找她谈话,劝她,“你一身荣誉,学校办垮了,怎么处理。”
教育比荣誉重要。张桂梅已经想明白,“荣誉死都带不走,活着要干嘛,但孩子需要教育。”
政府的渠道走不通,张桂梅开始向社会力量救助,甚至自己到路边摆摊筹款。有人可怜她,给她一些钱。但多数时候,人们都认为她是骗子,驱赶她,甚至放狗撕破她的裤腿。
现实给了天真的张桂梅狠狠一击。一年下来,她仅仅筹到一两万块钱。张桂梅说,每当她想放弃的时候,那些失学的孩子就在她脑袋里不停地闪现。
在她心里办教育的那团火快要灭的时候,转机出现。2007年,丽江市需要选2名十七大党代表。张桂梅全票当选,另一名当选的党代表为丽江时任市委书记。
张桂梅的个人奋斗,第二次撞上政治机遇。当年底,她到北京参加党代会,身上破2个洞的牛仔裤,引起参会采访人员的注意。张桂梅趁势在北京,通过媒体喊出,“我有一个梦想,我想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把山里的女孩子都找来读书。我想改变一代人。”
梦想之声,轰动全国。党代会结束,时任丽江市委书记带着张桂梅一起回到华坪,他告诉华坪县委县政府,“如果这个学校办不起来,就把你们全撤职。”
当年底,华坪县决定拆掉民族中学花费15万元新建的厕所,再在原址上扩建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华坪县政府投入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8年4月建校,当年9月,学校迎来第一届96个女学生。
 张桂梅|【特写】63岁“网红”女校长的23种病痛
文章图片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教学楼。摄影:曹林华
开学前,张桂梅带着老师花了十天打扫卫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第一批老师张红琼记得很清楚,当时开学,除一栋教学楼,学校啥都没有,甚至都得去隔壁的民族中学借用厕所。当年跟她一起来学校应聘老师的11名同学,最后只有4人报到。“他们觉得这哪像一所学校,回昆明后,就都不愿意来。”张红琼说。
尽管当年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一再问张红琼:“小姑娘,是不是真的想好要来”,但张红琼没有犹豫,她说,自从看到张桂梅的宣讲海报出现在大学校园,她就觉得张桂梅能把女子中学办好。
张桂梅也觉得自己一定能办好女子中学。但她对办好学校这件事情想得太简单。开学不到3个月,因为学校条件艰苦,跟张红琼一起到的17名老师,走的只剩下8个。
老师看不到希望,学生更看不到希望。张桂梅出去开会,大家就私下议论,“她心真大,学校都快散了,还有心思坐下来开会。”“华坪的教育排名好不容易上去了,让你女中一下子给拉下来。”
张桂梅当时确实做了最坏的打算。她找到教育局时任局长杨文华,让局长做好分流师生的准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