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
说起战国时期最出名的战争,大家一定都会首选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从战争的规模、曲折性、死伤人数、双方指挥官的水平,以及战后影响等等角度来看,长平之战都可以算是名列前茅。
秦国到了后期,可以说东方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就是赵国了。秦国也确实想要打压赵国,不过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却并非计划之内的事件。
因为秦国此时所进攻的是韩国,而不是赵国。之所以会牵扯到赵国,可以说是:有点小意外。
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这个举动使得韩国的版图被拦腰斩断,北面的上党郡和南面的韩国本土失去联系。
上党郡守冯亭跟手下的将领们商议,说:我们已成孤立之势,不如投降赵国,要是赵国接受了,秦赵就必有一战,如此一来赵国就成了我们韩国的盟友,两国合力,才能抵挡秦国的攻势。
冯亭的计谋非常狠辣,想借用赵国的力量以对抗秦。
文章图片
赵孝成王赵丹没有马上作出决定,他问平阳君赵豹怎么看。赵豹说:天上掉下馅饼,是不可能的。冯亭是想把灾难转给我们赵国。我们比秦国弱小,不可能从秦国手里抢走这块地。所以,我建议,千万不要接受。
赵孝成王对他的回答是不满意的。他又问平原君赵胜。赵胜说:百万大军打一个城都要费尽千辛万苦,冯亭一下子就送过来十七个城,这么大的利益,肯定不能轻易放弃。
赵胜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此大的一块地盘,凭空赠送,为什么不要?
年轻的赵孝成王有着非常锐意的进取之心,对于这十七个城池的大蛋糕,他是想吃的。其实,即使是赵豹,也肯定是想吃的。只不过,他担心赵国没法消化反而惹起胃涨呕吐的副作用而已。
是啊。白送的蛋糕我为什么不吃?只要别让我办会员!免费的手机我为什么不领?只要你别让我冲话费!
果不其然,赵孝成王说出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担忧:要是接手上党,秦国的武安君白起一定会打过来,到时候怎么办?
赵胜说:廉颇!廉颇勇猛善战,又爱惜士兵,野战交锋可能不如白起,但守城绝对不成问题!
可以吃到大蛋糕,而且又有缓解消化不良的良药,赵孝成王再无担忧。于是赵国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手上党郡,并且派出老将廉颇率兵三十万抵挡秦军。
后世的我们都是已经提前知道了此战的最终结果的。所以,平原君赵胜给与赵孝成王的这个建议就很值得我们去省视。首先,十七个城池的诱惑确实太大,作为一个有雄心有壮志的君主肯定是要争一争的,这个没错。其次,廉颇有坚守的能力,所以可以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这也得到了赵王的认可。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最后还会惨败?
问题出在赵王本人身上。赵胜已经明确说,野战是打不过白起的,但是坚守不成问题。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预设的轨道,赵王开始催促廉颇进攻。廉颇不肯,于是赵王改用赵括去进攻,以致于大败。可见,在这件事上,平原君赵胜是不必为此负责的。他的预判完全精准。要是一直任用廉颇死守,秦国几乎是没有机会的。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秦赵之间争夺上党的战斗就此开始。这场战争也就由秦韩之战,逐渐转变成了秦赵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嬴稷派左庶长王齕进攻上党。此时廉颇的大军还没达到,而上党城的守备并不充分,所以被王齕攻破。
上党的士兵和百姓都纷纷逃往赵国。而廉颇就选择了一块险要的地方驻扎,一边接收难民,一边修筑防御,进行扼守,这里就是此战的主战场——长平。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这一年的农历四月份,赵军进攻秦国的侦察兵。结果是秦国的侦察兵获胜,并且斩杀了赵国一个名字叫茄的裨将。六月份,秦军攻破赵军的两个阵地,并且俘虏四个尉(可能是军队的中层将领)。七月份,赵军筑成了坚固的壁垒,进行防守。结果,秦军发动猛攻,又攻克了赵军的一个营垒,俘虏了两个尉。
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秦国的侦察兵战斗力都这么强,在跟赵国正规军战斗中占据完全的上风。其后,秦军又连连获胜。即使是廉颇这位功成名就的宿将对敌一个籍籍无名的后生晚辈王齕,也一败再败。可以想见,秦军士卒的战斗力之强。
赵国的王牌部队是他的“胡服骑射”的骑兵部队。不过,胡服骑兵当时应该是跟随李牧在北边防御匈奴的。所以,廉颇手下的士兵可能战斗力有所不如。
廉颇感觉到难以跟秦兵交锋,就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任凭秦军怎么挑衅,都死守不出。而秦军的攻势也就此陷入困境。
廉颇的优势开始发挥出来。秦军远道而来,本来是想要速战速决,但廉颇根本不跟秦军决战。这时候的秦军将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旷日持久,粮草难以为继。第二,求战不得,要退不能,时间一长军心涣散,会让敌人有机可乘。
但是,赵孝成王对于廉颇非常不满。他几次三番派人指责廉颇。因为廉颇在几次交锋中一直败给秦军,年轻的赵王不能容忍。他不仅要求廉颇胜,还要求廉颇速胜。廉颇选择坚守之后,他就一再派人催促廉颇进攻。此时的赵王已经背离了当初平原君赵胜所设定的战略方针。
文章图片
实际上赵王在战争开打后才不久,就开始产生动摇了。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进行推测,应该就是那个名叫茄的将领被秦国侦察兵杀死的那段时间。
赵王跟手下召开讨论会,说:廉颇败给了秦兵,我想亲自到前线去,跟秦军决一死战,大家看怎么样?
楼昌说:这样没用,还不如派重臣作为使者去秦国议和。
虞卿反对:要是这么做,秦国肯定以为我们撑不住了,议和的主动权就掌握在秦国方面。而且秦军这次的目的就是要打败我们赵军,他们不会同意议和。大王你应该听我的,还不如派人去贿赂楚国和魏国,到时候秦国以为赵、魏、楚三国形成合纵联盟,肯定会害怕。这个时候,才是议和的最佳时机。
虞卿的意见应该是一种成熟的外交策略。自古以来,城下之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所以很多人都是采用先战而后和的策略,先表现出对抗的勇气,才能在议和中取得平等的待遇。
可是,赵孝成王似乎病急乱投医。他拒绝了虞卿的上策,而直接采用了楼昌的建议,派大臣郑朱入秦议和。
当时的国与国之间是有守卫的,郑朱要进入秦国,是要得到秦王的同意的。所以,秦国方面放不放郑朱入境,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秦国是否同意谈判。
结果,郑朱入秦非常的顺利。
【 韩国|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战况最惨烈的战争】赵王就跟虞卿说:秦国已经接受郑朱进入,你看怎么样?
虞卿说:议和不会成功。各国现在都有使者在秦国,他们都在看着呢。我猜测秦国一定会非常隆重地礼遇郑朱。如此的话,各国的使者就会以为秦赵两国一定能议和成功,他们的情报传回国内,其他国家就不会来救援了。秦国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没人救我们,他们就能放心进攻了。所以,秦王肯定不会同意议和。
事情果然一如虞卿所料。秦昭襄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非常殷勤接待赵国的使者,但是却绝口不提议和之事。各国的大臣一看,秦赵两国的关系这么好,想必是和解了,就不再担心赵国的处境。
实际上,就算赵国不用钱财宝物去进行贿赂,其他的国家也有可能会来援助赵国。当时的秦国已经呈现出独抗天下的雄心和能力,楚国、韩国、魏国都被秦军蚕食了很多土地并且被屠杀大量的兵力,他们都非常惧怕赵国败后更加唇亡齿寒。后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一个强力的证据。秦国是天下公敌基本已经深入人心。
赵孝成王不成熟的鲁莽外交行动,可以说是亲手扼杀了其他国家的外援可能性,赵国就此彻底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地。
然而,这仅仅是他在长平之战中犯错的开端而已。
紧接着,他又再出昏招。这招的名字叫做:临阵换将。赵王要撤换掉赵军的主帅廉颇,换上名不见经传的赵括。
原因是,秦国方面的范雎派人带着重金到赵国去散播谣言。说:秦国根本就不怕廉颇,秦国真正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是一条反间计。历史上使用过并且成功的不在少数。就算靠近的都有好多。田单用反间计使得骑劫替换了乐毅;陈平用反间计使得项羽驱逐了范增;就算是和廉颇同为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也是如此,最终死在秦国反间计之下。
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敌人用这么拙劣的计策也会成功?实际上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们所离间的都是有嫌隙的君臣。如果君臣关系如同刘备和诸葛亮,或者苻坚和王猛一样,反间当然是难以成功。
也就是说,赵孝成王之所以要撤换掉廉颇,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跟廉颇之间的矛盾。廉颇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桀骜不驯的人,战功赫赫的同时,也会居功自傲。就从他和蔺相如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就能够看得出他的个性。那么,他的策略是坚守,是持久战,而赵孝成王却要他进攻,要他速战速决。这种军事意见上的分歧,外加上廉颇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糟糕。
所以,赵孝成王撤换廉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不喜欢廉颇,廉颇不听话,廉颇坚守不战。赵王需要的是一个听他话的主将,能够服从他的命令,能够果断出击,赶紧决战,打完了事。
从以上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这位年轻的君王是一位沉不住气的主,面临大事,不能够处惊不变。当压力来临的时候,他就会昏招迭出。他就像一个漂泊在大海上的人,明知海水不能喝,却忍不住要饮鸩止渴。
但是,现在也有很多的学者,认为赵孝成王的决策是迫不得已。根据他们的研究,赵孝成王之所以一直催促廉颇出击和决战是有原因的。长平之战对于赵国的国力消耗非常巨大,以致于粮草将要供应不足。而秦国虽然远征在外,但凭借强大的国力,完全足以支撑。如此一来,胜负的形势就发生逆转了,廉颇本来所设想的坚守不出的持久战战术居然对敌人完全无效,反而将会先拖垮自己。所以,赵王换上赵括,也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再加上秦军的主帅根本不是白起,而是王齕,此人乃无名之辈,又何必害怕?
我只能说真实的情况,已经很难去了解到了。姑且当作一种参考意见吧。
无论如何,廉颇的职业生涯就此终结了。取而代之的人名叫赵括。
文章图片
这位赵括在后世是大大有名的,因为有一个成语跟他相关,叫做“纸上谈兵”。但这个成语之所以会成为笑柄,是后来的事情。当时的人是不知道的。
当时的人只知道,这位哥们,非常擅长兵法,熟读兵书,滔滔不绝。连他的亲爹赵奢都说不过他。嘴巴上很厉害,手上功夫应该也不会差吧。这是当时大家对他的看法。
但有三个人表示不认同。第一个就是赵括的亲爹赵奢。赵奢在生前的时候就作出预言:战争就是死亡,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赵括说的那么轻松,说明他根本不懂。将来要是当统帅,会害死三军的。
第二个不认同赵括的人是赵括的亲妈。大概是受到赵奢的影响,她认为赵括虽然是赵奢的儿子,但是为人处事非常轻佻浮躁跟老爹赵奢一点也不一样,他没有能力统帅三军。
第三个人是蔺相如。蔺相如在听说赵王用赵括之后,就劝谏赵王:不要因为赵括有点名气就用他,赵括不过读了点他爹的兵书而已,根本就不知道战场上的千变万化。
在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谏之下,赵王没有动摇,他还是选择了相信赵括的能力。
在这里,我有一种猜想。赵王之所以用赵括并不仅仅是因为赵括能说会道,还有其他原因。赵括的年龄和赵孝成王比较接近,而且性格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少年成名,都好大喜功,又都轻率浮躁。这样的相似会大大加深他们之间的认同感。赵王喜欢赵括,因为赵括就是另一个自己。用赵括去打秦国,那种兴奋和期待跟用廉颇是决然不同的。
除此之外,赵奢曾经在阏与之战中打败秦军,也是赵王的心理依据。阏与之战距离此时并不是太远。当时秦军进攻阏与。廉颇和赵奢都在。廉颇表示,不应该去救,太远了,徒劳无功。而赵奢就说,要救,狭路相逢勇者胜。后来赵奢去救,果然大破秦军。这件事,使得赵孝成王会产生错觉,廉颇确实不如赵奢。虽然赵奢死了,但他的儿子赵括在。所以,用赵括换廉颇等于是再造阏与之战的辉煌。
综合来看,赵括取代廉颇,并非偶然。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率领援军到达长平,成为了赵军的新主帅。赵括一上任,就改弦易帜,撤换将领,变更法令。
秦昭襄王得到了赵括上任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马上也作出相应调整,他命令武安君白起去接替王齕的职位。并且下令严守秘密:谁敢泄漏白起为将的,斩!
秦王的这个命令非常重要,是长平之战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成果的重要一环。因为当时武安君白起的名气太大了。对阵楚国、魏国、韩国等各国,取得全胜的战绩,而且每战之后必实行大屠杀,总计屠杀的人口将近百万,威名震慑天下。连廉颇这样的名将都难以在野战中与之争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秦王害怕赵括听说白起为将后会采取和廉颇一样的坚守之策。
蒙在鼓里的赵括,还在想着要和王齕一决高下。于是很快就出兵进攻。
结果,胜利来得是那么容易。赵括马上就下令追击。此时正是扩大战果的好时机。一路追到了秦军的大本营。但秦军大本营固若金汤,赵军根本就攻不破。
原来这根本就是白起所设下的诱敌之计。他故意诈败,引诱赵括出击。并且在此同时,派遣两支骑兵部队绕道突袭到赵军的背后,使得赵括所率领的赵军主力跟后面的部队分割脱离。
秦军的这两支骑兵一支二万五千人,另一支只有五千人,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所扼守的都是险要的道路。赵军虽然兵多,也难以轻易冲破。
这样一来,赵军就被掐断了粮道。
柏杨先生在翻译《资治通鉴》的时候,曾对此事作出注解:廉颇的老成持重就在于这里,他用重兵来维持粮道的通畅,而赵括的想法则是进攻,只要打赢了秦军,粮食自然不愁。这就是典型的辩论抬杠,所以赵括为什么老是能说得他爹都自愧不如,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形。
面对陷入困境的赵军,白起终于露出了他狰狞的真面目。他不断派出轻装部队进攻赵军。赵军形势非常不利,难以获胜。
此时,赵括别无他法,只好改变策略,命令士兵建造壁垒,成了坚守之势,等待赵国的援军来救。
这场长平之战在初期的时候是王齕对阵廉颇,到了后期变成了白起对阵赵括。但实际上,归根结底应该是秦昭襄王嬴稷对阵赵孝成王赵丹的战斗。这两国的君王就如同幕后操纵者一样在暗中掌控着整个大局。
战争打到这个程度,秦赵双方都出现了问题。赵国方面的问题是很明显的,赵括和他的主力赵军都失陷在敌阵中,有覆灭的危险,急需赵王的支援。而秦国方面看似占尽上风,实际上也已经呈现出势穷力竭的态势,他们也同样急需秦王的支援。
廉颇所带出的赵军兵力是三十万,赵括来时带了不少人马,再加上上党地区的军民,前后总计有四十五万之多。而秦军可能还达不到赵军的数量,目前所占据的优势,并不足以转化为胜势。秦军担任截断敌后的两支部队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人,很难保会不会被赵军突围成功。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秦军的统率白起想把这场战争打成歼灭战。什么意思?击败战和歼灭战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击败战,就是在战争对决中获胜,敌人被打跑。一般来说这样的战争,战败方死伤的人数不过几分之一而已。战败方溃逃之后,可以重新集结,再次进军。而歼灭战的要求则高得多,不仅要获胜,还要把敌人全部杀死,使得敌人不能死灰复燃。
也就是说,白起根本不仅仅是想要在对决中击败赵军,他想要的是一劳永逸,一了百了,一次性把赵军四十五万全部赶尽杀绝,使得赵国从此再无还手之力。这就对秦军的兵力提出了要求。很显然,目前白起手上的兵力,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
秦昭襄王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长平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当他得知赵军粮道被截之时,他深知,他必须帮助白起完成歼灭赵军的最后一击。于是,秦王亲自跑到河内,把当地所有百姓的爵位都加升一级,然后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统统派往长平战场。这批援军的目标很明确,帮助秦军的两支骑兵进行扼守,他们誓要将赵军全部困毙。此时的秦军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万,他们终于有信心全歼敌军。
这就是秦昭襄王,他和白起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反观赵国方面。赵括迟迟都没有等来他需要的援军。这时候的赵孝成王在向齐国求粮,被齐王拒绝了。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括和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军中已经出现自相残杀、人吃人的现象。
作为主帅,赵括是时候展现出他的勇气了。他把手下的部队分成四个分队,然后轮番突击。但秦军的守卫如同铜墙铁壁,赵军反复冲击四五次都岿然不动。
赵括于是亲自带领精锐突围,殊死一搏。但秦军丝毫不为所动,也并不跟赵军硬拼,仅仅用弓箭来对付。赵括终于在突围中被弓箭射死。
主帅都战死了,赵军丧失了最后的抵抗意志,四十多万的士卒全部投降。
这么大数量的俘虏使得武安君白起产生了疑虑。他的外号叫做“人屠”,每战之后都必实行屠杀。这一次也不例外。
白起说:几个月前,我们已经攻占了上党,但是没用,上党的人民都跑去了赵国,这说明他们的人心根本就没有向着我们秦国。赵国的士兵也是一样的,他们肯定会有二心,要是不杀光他们,恐怕会作乱。
于是,白起就一边欺骗被俘的赵军以稳定人心,另一边则悄悄安排屠杀事宜。最终投降的赵军被全部坑杀。白起只留了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士兵放回了赵国。
此次长平之战秦军前前后后总共杀死的赵军数量达到四十五万,赵国自此再无力抗衡秦国。可以说秦国的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秦国在此战中也付出沉重代价,秦军死伤过半,损失兵力大概在三十万左右。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代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甚至于放到整个中国的历史当中也无出其右。
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史记》、《资治通鉴》。
读历史,思人生,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成龙的功夫是杂技,洪金宝胖的不灵活,周比利评价两人实战能力
- 凉茶|凉茶最大的问题不是添加西药,而是冒充饮料
- 被指“双标”特斯拉无奈服软 拼多多是最后赢家吗?
- 小区公共收益成为一笔“糊涂账”?定期公开收支是关键
- 人间风物志|游雍和宫:有人说这是北京必打卡景点之一,但我并不觉得非去不可
- 新个体经济为啥这么"火" 分享也是一项"严肃创业"
- SS9赛季手册值得买吗?爱神SLR首款皮肤不是亮点,飞行器实测完爆军需
- IG能否站稳脚跟?LPL的5局4胜制,让人怀疑世界赛是否还有机会
- 旅行路上阿|成都反差最大景区,一边是游客专属一边本地人最爱,门票相差4倍
- 旅行在路上啊|成都反差最大景区,一边是游客专属一边本地人最爱,门票相差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