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部分童书被质疑美化自杀、涉黄涉暴,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二 )


对于家长的担忧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表示理解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 , 年龄越小越无法分辨作品里的形象、词汇、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 如果童书作品中经常出现爆粗口的话 , 就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
儿童文学工作者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社会文化担当意识 , 拿起笔为孩子写作的时候 , 每一句话 , 甚至每一个字 , 都要字斟句酌 。 王泉根说 。
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社长王泳波认为 , 少儿读物与其他读物最大的差异就是面对的读者是未成年人 , 因此在题材上必须有禁忌 , 一些社会广泛认为不适合儿童接受的题材如自杀、性等 , 不应该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 。 他指出 , 自杀与死亡不同 , 后者是自然现象 , 前者却是负面行为 , 很容易误导青少年 , 少儿读物传递的 , 应该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儿童文学评论家李东华表示:童书不能把有些容易引起少儿不适的内容诸如性、暴力等直白地、不加遮蔽地呈现出来 , 同时 , 它又要能够直面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难题 , 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 , 给予儿童温暖的抚慰和真切的指引 。
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 , 有的家长表示要给孩子阅读排雷 , 有的大发感慨儿童文学粗制滥造 , 但也有家长相对冷静 。 山西的梁女士认为 , 孩子对书中自杀的理解还是与家长的引导有关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女儿从小就看了很多书 , 打打杀杀、自杀等情节已经见怪不怪了 , 但她自己知道那些是不好的 , 自己也不会去模仿 。
对此 , 李东华表示 , 家长的批评有时候对写作者和出版者来说是有益的提醒和有效的制约 , 但也要避免以偏概全 。 她认为 , 一些经历过时间检验、在孩子们中间口碑很好的作品 , 如果对某些部分某些文字有异议 , 可以通过修订的方式去完善它 , 而不是简单地整体唾弃 。 儿童不是活在真空里 , 童书也不是蒸馏水 。 如果一部作品把儿童成长过程的丰富性、复杂性都简化了 , 变得一尘不染、无忧无虑 , 毫无冲突与矛盾 , 那么它所书写的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童年 , 很可能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臆想 。 但敏感题材的处理 , 对作家的儿童观和写作功力都提出了挑战 , 下笔应慎重 。
也有家长呼吁 , 童书应该像电影一样 , 从内容上进行分级 , 在封面上标明内容和题材适合的年龄 。
对此 , 儿童文学作家孙玉虎认为意义不大 , 电影分级可以禁止不符合年龄的观众进入电影院 , 但是童书分级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 只要你无法做到阻止一个儿童接触到《洛丽塔》 , ‘童书分级’就是一个伪命题 。
操作起来难 , 这正是童书内容分级面临的困境 。 但王泳波认为 , 如果能在行业内形成指导性意见 , 甚至在理论上有法律支撑 , 就能从源头上规范童书写作 , 形成作家创作慢一点 , 少儿出版精一点的行业氛围 , 让童书出版更健康 。

家长|部分童书被质疑美化自杀、涉黄涉暴,今天该给孩子看什么书?
文章图片
小朋友在江苏省苏州市文化市场内翻阅图书 。王建康 图(人民视觉)
为孩子选择可读又适读的书
比起避免孩子踩雷 , 什么样的童书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阅读似乎更令人挠头 , 前者只要对内容稍加注意 , 避免孩子接触到不适合的读物就能解决 , 但后者可能需要家长具备更高水平的鉴别能力 。
唐女士说 , 自己给女儿买的书经常会被认为无聊 , 但又担心女儿觉得好玩的书没有营养 , 学不到知识 。 到底什么样的书适合孩子?她经常很苦恼 。 她有时会参照一些童书封面上标注的推荐阅读年龄 , 但不知道所谓的推荐是不是权威 , 所以很期待有一个科学的标准 。
对此 , 很早就有专家提出了分级阅读的概念 。 王泉根指出 , 儿童阅读有一条黄金定律 , 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看什么书 。 所谓分级 , 不仅指分年龄 , 也是指分阅读能力 。 因为不是每一种图书都是适合所有读者的 , 尤其是小读者 , 这就需要挑选、推荐那些兼具可读性与适读性的图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