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 三 )
《〈一剪梅〉国外爆火: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症”》一文对“过度玩梗”可能促就的“表达失语症”进行了分析:“‘meme’或者‘梗’的可玩性 , 很大程度上来自其自身表达的多义性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一种表达如果内涵极其丰富 , 那么它便更像是一个没有任何含义的文字符号 。 ”作者认为 , 在以“梗”为核心的网络交流当中 , 表达的清晰与准确似乎成为一种缺点 。 “玩梗的人不再追求意义的准确 , 而是转而寻求情感的共鸣 , 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表达失语症’” 。
调查显示 , 表达过于直接、草率(24.8%) , 容易产生信息焦虑(31.65%) , 使用不当因而伤害感情(63.51%) , 表达过度娱乐化导致伤害语言文化(63.61%)和过度使用因而造成厌烦(64.82%)是大学生眼中“玩梗”的缺点 。
而提起“谐音梗”滥用的现象时 , 冯哿也表示:“这样用近音或同音字来代替本字的梗有时候能让我们笑掉大牙 , 但有时也挺令我们摸不着头脑的 。 ”在他看来 , 汉字是神圣的 , “它可以记载历史、延续文明 , 从汉字的书写到普通话的普及 , 有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但有时因为某个谐音梗过于深入人心 , 甚至会替代这个词在人们心中原本的含义 。 ”适度“玩梗”是他给出的建议 。
来自四川传媒学院的白亚宇是一个不会经常关注“梗”的人 。 “比如说大家将杨超越称为‘锦鲤’ , 我以前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对于“梗”带来的影响 , 白亚宇已经渐渐从不适到适应 。 以前他还会介意自己不关注新梗会不会跟不上与同学们的交流 , 后来他想通了 , “再新奇的梗也不过是一时之事 , 日常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回归平常的言语 。 ”他说 。
在王婧雯看来 , 偶尔“玩梗”是给平淡生活增色的方式之一 。 那天 , 恍然大悟的她很快“get”到了“嘀——嘀嘀”这个暗号梗的奥妙 , 她和朋友一边说着 , 一边商量着把车往旁边挪了一些 , 为身边的车让路 , “算了 , 不抢车位了 , 给我的‘家人’让个路吧 。 ”王婧雯表示 , “玩梗”是每一个小群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 , 不同的年龄段、爱好圈、职业门类都有一些自己的“梗” , “觉得有趣的‘梗’就听听笑笑 , 不能理解的‘梗’放弃就好 , 要学会利用它们为自己带来快乐 。 ”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 , 文中王婧雯、邹淼淼、齐悦辰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七成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罗希 中青校媒采访人员 刘开阳 邹颜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苍井空,或者村上春树
- 中国争取释放孟晚舟采取的胁迫外交不会奏效
- 美媒声称:美军U2飞越中国军演区域,中没有战机能拦
- 韩国与中国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崛起
- 中国电子半导体产业的崛起看日本的衰落
- 全中国自己也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医护人员总计3387人
- 中国再次大举进口美国玉米大豆,玉米价格怎么走?
- 突发!两名中国籍高校研究人员在美被捕
- 两名中国籍高校研究人员在美被捕,因“窃取机密”
- 沙漠|中国在荒漠中挖出大水库,美国专家:赶紧停手!原因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