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新华时论 | 多为科研“冷板凳”加点“热”

Array|新华时论 | 多为科研“冷板凳”加点“热”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日 , 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开启国内名校之旅 。在造访上海和江苏有关高校时 , 他不止一次表示 , 很开心看到高校有很多教授甘坐科研“冷板凳” , 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
相较于应用研究容易出成果、见成效 , 基础研究往往战线偏长 ,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展、收获显著效益 。所谓“冷板凳” , “冷”就“冷”在它需要研究者放长眼光、保持定力 , 不少时候还要甘于寂寞 。当然 , 基础研究一旦获得实质突破、成果投入应用 , 往往能够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 , 华为之所以能在5G领域保持领先 , 一大“秘密武器”是它采用了土耳其科学家阿里坎教授提出的极化码设想 , 经过数年长期努力 , 在极化码核心原创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 。任正非多次发声力挺科研工作者坐“冷板凳” , 堪称经验之谈 。
随着大国间科技角力的加剧 , 人们愈发清晰、自觉地认同一个重要判断: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 必须依靠自主研发、艰苦攻关 。这对基础理论的扎实研究和有力突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也召唤着更多科研工作者不图一时热闹 , 甘心去坐“冷板凳” 。今天的高校有众多这样的研究者 , 自然十分可喜 。它说明 , 相较于以往 , 今天的高校乃至政府、社会正在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支撑基础理论研究的环境 。
曾经有段时间 , “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在民间热传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特有场景 , 反映了那个年代国家对科技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走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 当下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都今非昔比 。从国家到地方 , 从政府到市场 , 从企业到社会 , 都越来越倚重科技工作者 , 用心用力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解除后顾之忧 。但也要看到 , 基础研发的长线作业特征 , 决定了其“冷板凳”属性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完全得到改观 , 要想让它像技术研发那样受到重视 , 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
今年高校录取有项重要改革是推出“强基计划” , 其初衷就是引导全社会重视基础教育、基础研究 , 让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扩而言之 , “强基”同样也是科技兴国的重要发力领域 。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 全社会都要进一步形成牢固的共识;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学科、项目 , 有关各方要提供更有力、更务实的支持;对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 , 要给予更全面、更细腻的关爱 。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充满自豪、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工作 , 这实际上就是为科技创新的美好明天做战略性投资 。
【Array|新华时论 | 多为科研“冷板凳”加点“热”】江苏最近提出 , 要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 一方面拉长长板 , 增强国际话语权;一方面 , 要补齐短板 , 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从根本上讲 , 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 无论是稳定和提升产业链 , 还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都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 , 重塑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科研院所 , 都应当自觉地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 , 强化基础研究、发力技术攻关 。多为科研“冷板凳”加点“热” , 使其进一步“暖”起来 , 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