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点亮北斗星光

:原题为_解放军报|点亮北斗星光。
解放军报|点亮北斗星光
文章图片
照片提供:胡舒航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 , 开始为全球提供服务 。 这一刻 , 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
追梦北斗 , 星耀全球 。 北斗的发展之路 , 凝结了无数北斗人的心血与付出 。 从研制北斗导航卫星之初的艰难起步 , 到区域组网密集发射的快速成长 , 再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一代代北斗人披星戴月、栉风沐雨 , 创造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服务中国到全球组网的中国速度 。
北斗二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说:“这是一项团队工程 , 没有个人英雄 , 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个团队的成功 。 ”
北斗团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集体 , 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 他们以航天报国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心无旁骛的专注、无怨无悔的奉献 , 托举起“大国重器”问鼎九天 。
今天 , 让我们一起倾听北斗团队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北斗地面运控团队——
创造经略九天的“中国精度”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幅经典画面——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后 ,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北斗三号管控大厅内 ,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把原本寂静的空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
作为地面运控的“神经中枢” ,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北斗地面运控团队 , 以一流的运控技术创造了经略九天的“中国精度” 。
“我们之前做了大量测试和准备 , 可以说万事俱备 , 系统将以最好的状态为全球提供服务 。 ”北斗三号地面运控系统副总指挥刘勇激动地说 。
抚今追昔 , 一幕幕以“北斗”为标签的画面呈现在国人面前:
21年前 , 面对卫星导航领域 , 该中心几乎是一片空白 , 8个分系统仅有1个完成研制 。 此时距离北斗一号首颗卫星发射期限不到10个月 。 很多人认为 ,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解放军报|点亮北斗星光】“困难再大、风险再大 , 也要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老一代北斗人坚定信念 , 集智攻关 , 加快了系统建设进度 , 实现了“地面等星”的目标 。
北斗一号首次定位成功时 , 不少人流下激动的泪水——从这一刻起 , 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在北斗二号系统论证阶段 , 有人提议沿用国外成熟的技术 , 但北斗二号系统副总设计师谭述森院士语重心长地说:“国外技术尽管很好 , 但北斗决不能照搬照抄 , 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 团队成员主动向建立时间频率系统这一崭新领域发起冲击 。 韩春好研究员义无反顾地带领大家投入到科研“漆黑夜幕”中 , 一步步寻找技术突破的可行性办法 。
历经多年的技术攻关 , 他们终于解决了星载原子钟在轨性能评估问题 , 使国产星载原子钟稳定度大大提高 , 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为了弥补原子钟数量不足的问题 , 他们研究提出了新的守时模型 , 由此产生并保持的时间误差300万年仅为1秒 。
2010年4月 , 该中心保持的原子时通过北斗卫星正式发播 。 从此 , 我国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服务 , 授时服务广泛应用于电力、金融、通信等领域 。
20年艰苦创业 , 该中心孕育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 。 在北斗精神的引领下 , 科研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北斗三号的技术攻关和联调联试中 。 一批批技术人员登岛礁、赴荒漠、上高原 , 常常随船出海一去数十天 , 高原荒漠一住就是数个月 , 行程长达数十万公里 。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 , 没有聚光灯下的鲜花掌声 , 团队成员用一次次攻坚克难 , 保证了北斗系统的稳定运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