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点亮北斗星光( 三 )
“立即抢救!”建立初态、重新捕获、变轨控制……高级工程师王鑫带领团队连续展开300余个遥控操作 , 应急处置500余次 , 发送遥控指令11万余条……卫星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听到了家长的呼唤 。 在千余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引导下 , 卫星终于回到了正轨 。 此时 , 距离卫星发射已过去整整60天 。
这是一段漫长的创新之旅——
对于创新超越的“牧星人”而言 , 哪里有执行北斗试验任务的“盲区” , 探索的脚步就奔向哪里;哪里有北斗工程建设的新趋势 , 创新的触角就伸向哪里 。 20年来 , 该中心共完成30余项北斗专项科研成果 , 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
在该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综合监控机房 , 我们看到了“牧星人”创新的印记 。
科技人员正在使用自主研发的“在轨航天器实时故障诊断系统”监控着每颗北斗卫星的运行状态 。 卫星平台状况、分系统状态在偌大的荧屏中一览无余 。 研发这套系统的核心团队正是拥有“卫星医院”美誉的航天器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心 。
2018年底 , 他们运用该系统 , 20天内为30颗北斗导航卫星进行了健康“体检” , 确保所有组网卫星都拿到属于自己的“上岗许可证” 。 时至今日 , 他们还会为每颗卫星定期“体检” , 评估工作状态 , 排除隐患风险 。
在另一处创新平台 , 他们使用自主研发的“星间链路综合管理系统” , 在高密度组网发射不间断的情况下 , 同步开展北斗三号星间链路系统测试工作 , 最大限度缩短了全球组网时间 。
截至今年7月 , 他们先后对所有3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累计实施了60余万块程控指令上注 , 并相继开展星地建链、星间捕跟建链、在轨标校、测量通信等工作 。 通过测试 , 北斗三号星间链路系统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验证 , 各项指标符合全球组网要求 。
北斗组网 , 是一张长达20年的考卷 , 而千万“牧星人”是这张考卷的答题人 。 “目前 ,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已经实现 , 对我们而言 , 守护北斗卫星 , 上半程我们干得漂亮 , 期待下半程依旧精彩 。 ”高级工程师张海龙自信地说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研制团队——
“耀眼明星”背后的造星人
闪烁在太空中的北斗卫星 , 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
这些“中国星”的背后 , 有一批默默无闻的造星人——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研制团队 。
卫星导航系统是航天科技又一座高峰 , 是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 。 早在1983年 , 陈芳允院士等人提出“双星定位”的设想 。 五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理论和技术研究 , 最终制定了“双星定位系统”研发目标 。 11年后 , 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立项 , 五院组建了卫星研制队伍 , 全面开展研制工作 。
1994年3月 , 美国已完成GPS卫星星座布设;次年 , 俄罗斯也完成了格洛纳斯导航卫星全球组网 。
起步晚 , 意味着争分夺秒地追赶 。 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 , 夜以继日地做试验、搞研究 , 展开一系列艰苦攻关 。 2003年 , 北斗一号导航系统建成 ,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
沿着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 , 北斗人铿锵前行 。 1999年 , 五院在全力研制北斗一号卫星的同时 , 展开了对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论证 。 5年后 ,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 。
初期的艰难开局只是序曲 , 更加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 就在北斗二号卫星研制攻关的关键时刻 , 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如何在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资源时限内完成全部研发?
时间不等人 , 国际频率资源过期就会作废 。 为了节省时间 , 所有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当起了“搬运工” , 搬设备、扛机柜、布电缆……之后又开始200个小时不间断的加电测试 。 不少队员因为水土不服腹泻、发高烧 , 但他们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
推荐阅读
- 中国北斗横空出世纪实
- IT之家|官方:2025之前全世界都能享受北斗厘米级服务
- 中年北斗系统发言人答封面新闻:北斗定位精度最好可达1点几米
- 中年北斗三号全球服务可用性达99%以上,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
- 中国青年网|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IT之家|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上游新闻|精度达到2-3米,北斗系统发言人:中国北斗攻克160余项关键技术
- 北斗三号|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
- 卫星|北斗三号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卫星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 |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