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姗姗来迟,中国茶股


经济观察报|姗姗来迟,中国茶股
文章图片
经济观察报采访人员郑淯心朱雅怡陈刚的院子里有两个制茶厂房 , 在安吉这样的小镇 , 山上几乎种满了白茶 , 陈刚与妻子、两个兄弟共同承包了五十亩荒山 , 在村里相熟的村民帮助下栽种茶树 。
茶山的养护并不占用太多时间 , 因此除去采茶季 , 一年中的十一个月陈刚都有另外一个身份——电焊工 。 在这个村里 , 百分之九十的茶农都只把茶厂当作副业 , 尽管茶叶收入达到了全家收入的六七成 。
由于白茶的存放时间短 , 茶叶采下后需立即制成干叶并卖出 , 因此采茶季时 , 大量的外省采茶工会来到这里 , 茶叶经销商们也几乎在同时赶到用于白茶交易的“茶叶市场” 。 所谓的“茶叶市场”只是当地每年临时用大棚搭起的、用于茶农展示茶叶的简陋空间 , 但交易量并不小 。 早在白茶开采的前一周 , 来自广东、江西、江苏等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就会陆陆续续赶来 。
陈刚是当下最典型的中国茶农 , 自己种植、采摘、进行简单加工后售卖 。 多个陈刚叠加在一起 , 便勾勒出了中国茶叶制造销售行业现在的样貌:行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整体规模不大且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 , 同时 , 多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 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 。
7月初 , 伴随着中茶股份和澜沧古茶招股书的先后披露 , 中国A股茶企空白终于要被改写的讨论再度热闹起来 。
作为拥有饮茶习惯的国家 , 为什么中国茶企上市公司姗姗来迟?
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院长欧阳道坤对本报采访人员称 , 工业化是限制茶企冲刺A股的重要因素;茶是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产品 , 需求没有那么刚性 , 中国茶业没有完成标准化集中度的改造 , 经营单一品类的茶企有可预见的天花板 , 传统茶企没有找到快速增长的商业模式;另外 , 茶叶还有较强的农产品属性 , 企业的产业链较长 , 管理上的规范难度很大 。 他称 , 行业的进步是一个过程 , 初步实现工业化 , 茶行业可能还需要五到十年 。
两家茶企冲刺上市
7月3日 , 中国证监会接连披露了中茶股份和澜沧古茶的招股说明书 。
招股书显示 , 中茶股份的前身系成立于1949年的中国茶叶公司 , 曾在计划经济时代统一经营全国茶叶的收购、加工、出口和内销业务 。 发展至今 , 中茶股份已经成为一家定位于全品类、一体化运营的品牌茶消费品公司 。 目前 , 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是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 而中茶股份现为中粮集团下集中从事茶叶业务的专业化公司 。
2019年 , 中茶股份营业收入16.28亿元 , 净利润达1.66亿元 。 2017年-2019年 , 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5.11% , 综合毛利率从39.56%上升至41.25% 。 在收入构成中 , 乌龙茶和普洱茶两种产品便贡献了公司50%以上的营收 。 此外 , 花茶、红茶、六堡茶、白茶等其他几类茶品分别占据了公司5%-11%的营收份额 。
中茶的业务分为品牌茶和原料茶两部分 。 前者以经销为主 , 旗下包括核心品牌“中茶”及“海堤”“猴王牌”“蝴蝶牌”“百年木仓”等子品牌 , 渠道包括传统渠道、门店渠道、电商渠道、商超渠道以及特通渠道 。 原料茶则以直销为主 , 根据下游客户需要提供茶原料 , 主要客户包括统一、农夫山泉、三得利、今麦郎等国内外饮料生产企业 。
来自云南普洱市的澜沧古茶是一家民企 。 1966年 , 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的澜沧县茶厂正式成立在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 澜沧县茶厂在1998年宣告破产 。 作为澜沧县茶厂员工 , 杜春峄带领部分职工成立了古茶公司(澜沧古茶前身) 。 目前 , 杜春峄依旧是澜沧古茶的实控人之一和董事长 。
自成立以来 , 澜沧古茶的产品一直以普洱茶为主 。 2017年-2019年 , 澜沧古茶营业收入分别为2.5亿元、2.99亿元和3.8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23.42%;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0.76亿元和0.81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达16.9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