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融媒体|马发泉:抗美援朝老兵18年的无悔坚守

编者按:强国必须强军 , 军强才能国安 。 延承军人精神 , 实现强军梦想 。 在建军93周年之际 , 浙江新闻客户端朗读温州栏目联合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 用音频讲述老中青三代人的革命故事 。 在故事中感动 , 在感动中收获 , 让军人精神久久萦绕在我们之间 。
点击收听音频朗读:
朗读者:陈品熹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都市生活频道采访人员、编导 , 温州朗诵学会会员 。
父亲陈登局 , 1979年入伍 , 1984年东海舰队护卫艇30大队退役 。
浙报融媒体|马发泉:抗美援朝老兵18年的无悔坚守
文章图片
【本期故事人物名片】
马发泉 , 男 , 1934年2月年出生 , 中共党员 , 1951年3月入伍 , 1963年1月退役 , 瑞安市国税局退休干部 。 2001年 , 他发起筹建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 , 在他的努力下 , 赢得当年战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 成功建立全国唯一的县级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 , 先后免费接待参观人员65万人次 。 他动员老战友撰写回忆文章百余篇 , 收集珍贵文物200余件 , 具有深刻的纪念和教育意义 。 曾获“中华老年康乐文化先进个人”“中华爱国报国先进个人”“瑞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温州市最美退役军人”“瑞安市十大感动人物”等20多项荣誉称号 。
浙报融媒体|马发泉:抗美援朝老兵18年的无悔坚守
文章图片
情意绵长 , 思念渐浓 。
耄耋之年的马发泉迎风而立 , 在瑞安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门前 , 久久地凝望 。 他含泪轻唤:“在异乡牺牲的英灵们 , 归来吧……”
这位从朝鲜战场上幸存的志愿军和他同样勇敢的战友 ,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英雄群体——在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 年轻的战士们用血肉筑起了防御线 , 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
上甘岭寄出的照片和家书——“妈妈 , 我还活着”
瑞安红景天老年公寓 , 是马发泉的住处 。
客厅里一张已经泛黄的相片上 , 当年的马老看上去是那么年轻 。
尽管已经过去68年 , 照片背后 , 那两封家信的故事 , 恍如眼前 。
“那时二哥负伤回国医治时 , 写信告诉妈妈我死了 。 其实 , 牺牲的是大哥……”回忆往事 , 他两眼泛泪 , 满心伤痛 。
上世纪50年代初 , 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畔 。 18岁的马发泉与大哥马良顺、二哥马荣根等七位亲属投身中国人民志愿军 。
在战场上每一声枪响就有人倒下 , 不是敌人 , 就是自己 。 没有什么比活下来更重要 , 生死就发生在刹那间 。 第一次冲锋的时候 , 马发泉就眼睁睁地看着副连长被敌人打飞了头 , 而他们几个新兵就在附近寻找副连长的头 。
浙报融媒体|马发泉:抗美援朝老兵18年的无悔坚守
文章图片
1951年 , 金城阻击战打响 , 身为侦察班长的大哥马良顺 , 奉命执行排摸541高地美军火力配系任务 。
夜 , 黑得不见五指 , 马良顺带着班里的7名战士 , 摸黑潜进了美军的前沿 , 他们将铁丝网剪开了一个口子 , 悄悄地钻了进去 。 正当侦察完毕准备回撤时 , 突然刺眼的探照灯刷地亮起 , 随后弹如雨下 。 一发迫击弹打来 , 马良顺倒在了血泊中 。
这一幕 , 被藏在隐蔽点的马发泉看得真切 。 在通往541高地的路上 , 几乎每一步都有中国军人的遗体 。 二哥马荣根也在那时受了伤 。
1952年3月 , 马荣根因腿部负伤 , 回到丹东治疗 。 听闻军中战友说 , 马家的兄弟牺牲了 , 马荣根悲痛不已 , 他写信回家 , 告诉母亲噩耗 。 同年6月 , 伤势渐好的马荣根回到战场 , 与弟弟马发泉在上甘岭阵地相遇 。 “发泉你还活着 , 我寄信回家告诉妈妈 , 说你牺牲了……”
“不好!”听到二哥的“乌龙” , 马发泉拿起刚从美军手中缴获的卡宾枪 , 让翻译官给他拍了张照片 , 写下一封简单的家书:“妈妈 , 我还活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