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记者探访脱贫路丨新邵县大竹村:“万企帮万村” 把公司开在“家门口”
_本文原题为 采访人员探访脱贫路丨新邵县大竹村:“万企帮万村” 把公司开在“家门口”
文章图片
企业家李国平(右一)把工厂开进了大竹村 。
红网时刻采访人员 刘璇 通讯员 何灿 邵阳新邵报道
大竹村位于新邵县龙溪铺镇西部 , 山清水秀 , 村道蜿蜒 。 在这个面积8平方公里的小村寨里 , 坐落着一家叫“邵阳国辉箱包”的工厂 , “哒哒哒”的机器声不时从生产车间内传出 。
“李总把公司开在我们家门口 , 让我们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 , 一家团圆 , 很幸福 。 ”8月15日 , 邵阳国辉箱包有限公司缝制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 , 村民蒋余美一边干活一边说 。
蒋余美口中的“李总” , 就是公司总经理李国平 。 一年多以前 , 这位企业家在大竹村开办工厂 , 带领村民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奔赴他乡 艰辛办工厂
大竹村是省级贫困村 , 处于大名山脚下 。 “大竹村里山地多 , 出门耕作就爬坡、手脚并用攀山顶 , 稍不用心翻跟头······”在大竹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 形象地描述了这里山路多、耕地少、交通闭塞的状况 。
从小家境贫寒的李国平 , 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 。 他在家乡做过篾匠和木匠、学过武术、开过武馆 ,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困境 。
1997年 , 家庭环境艰苦的李国平踏上了前往深圳打拼的征途 , 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 , 那年他26岁 。
刚到深圳的李国平进入了某手袋厂打工 , 这一干就是6年 。 这6年 , 李国平肯学肯干 , 先从员工做起 , 后来做组长、主管 , 再到厂长 。
2003年12月 , 32岁的李国平凭借自己的扎实技术和良好信誉找到了合伙人 , 在广州找到了一栋厂房 , 开办了一家手袋厂 。 经过4个月 , 装修完毕 , 在2004年正式挂牌营业 。
但是由于资金和管理方法的缺乏 , 工厂在前3年一直没有盈利 , 只能勉强支撑 , 这时合伙人见工厂效益不好选择了退出 。 然而 , 李国平却一直坚持下来 , 直到第5年才开始实现盈利 , 从此工厂逐步好转 , 慢慢走上正轨 。
2017年时 , 李国平的事业已风生水起 , 工厂年产值约5000万元 , 基本实现了心中的小目标 。
心系故乡 把公司开在“家门口”
在广州办厂的前几年 , 李国平很少回家 , 全身心地投入在工厂的经营和管理 。 2013年开始 , 由于父亲年老多病 , 李国平回家的次数多了 , 了解到家乡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因为要照顾老人和小孩 , 家中主要劳动力无法外出工作导致经济困难 。
饮水思源 。 看到这种现象 , 李国平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把工厂搬回家乡来办 。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 , 2017年11月 , 李国平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家乡办厂 , 让更多乡亲能在“家门口”就业 。
说干就干 。 2018年 , 47岁的李国平响应政府“万企帮万村”号召 , 倾注所有精力和财力 , 投资约3000万元 , 将工厂迁回到“家门口”——新邵县龙溪铺镇大竹村 。
1月 , 李国平在家乡的工厂破土动工了 。 期间 , 因为资金困难 , 李国平变卖了房产 , 投入所有的积蓄 , 在生意合作伙伴广州金圣斯董事长黄辉古的支持下 , 经过一年的奋力拼搏 , 一栋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 , 能容纳近500工人的四层厂房竣工了 。
2018年农历十二月 , 金圣斯集团邵阳国辉箱包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投产 。 公司就地吸纳劳动力约200人 ,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人 。
蒋余美是龙溪铺镇人 , 老公在邵阳国辉箱包有限公司做管理员 。 自李国平2009年在广州创业、到如今把公司开到了家门口 , 蒋余美夫妻一直跟随他 , 至今已有12个年头 。 现在 , 夫妻俩每月能拿到7、8千元工资 , 上班顾家两不误 , 他们对现状非常满意 。
推荐阅读
- 中国对美媒驻华记者“对等限制”?外交部:完全不符合事实,倒打一耙!
- 记者|美媒称中方对部分美媒驻华记者“对等回应” 华春莹回应
- 央视网|中国对美媒驻华记者“对等限制”?外交部:完全不符合事实,倒打一耙!
- 澎湃新闻记者 陈逸欣|本周末及下周末,上海地铁3号线这一段将暂停运营
- 澎湃新闻记者 邵克|斩断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利益链:谁在非法“捕运销”江鱼
- 记者|美媒称中方对部分美媒驻华记者“对等回应”,华春莹回应
- [华春莹回应美驻华记者签证问题]美媒称中方对部分美媒驻华记者“对等回应” 华春莹回应
- 中国新闻网|美方将中国记者当“人质”向中方极限施压,外交部回应
- 环球网|中国对美媒驻华记者实施“对等回应”?外交部:美倒打一耙
- 第一新闻|厉害了!记者探秘中西部最大核酸检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