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泳功勋教练徐国义:一辈子只做好游泳一件事( 二 )

  徐国义认为运动员在水中首先要具备保持“平、直、尖、紧、高、稳”的良好流线型姿势以及保持这一姿势的身体条件和能力 。 “提高动力、减小阻力”是他游泳技术的核心内容 。 而技术的实施与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素质、能力、肌肉类型、神经特性、性格特点等紧密相关 。 王爱民认为徐国义的训练抓住了强度和技术两个重点 。 他说:“国义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加强体能训练的同时减阻、增加推动力 , 不做无意义的消耗 , 只有经济化地使用体能、巧用技术才能扬长避短与欧美选手抗衡 。 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抠得非常细致 , 他和我聊过仰泳 , 他对仰泳手入水的深度、抓水的力量等都有非常细致的研究 。 ”

  徐国义曾给王爱民支过招 。 那时王爱民正为一个以长距离自由泳为主项的女运动员在长池与短池中的表现“苦恼” 。 王爱民告诉采访人员 , 一般来说 , 短池(25米)比赛因为转身多、速度快 , 成绩一般要比在长池(50米)里游起来快得多 , 但是这名队员却无法在短池比赛里游出更快的成绩 。 “我在查找原因时考虑了转身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 而国义点了我一句话 , ‘节奏问题 , 是长短池转换训练不够、训练节奏的问题 。 ’我后来研究发现是长短池转换的时间问题和长短池游程中技术的控制问题 , 其次还有转身等技术细节问题 。 这一次对我触动很大 , 看的出来他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 。 ”

  徐国义所带的运动员里既有以混合泳为主项的奥运冠军叶诗文 , 也有仰泳世界冠军徐嘉余 , 还有蝶泳名将李朱濠以及自由泳名将朱梦惠等 , 如何为不同项目运动员分别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 , 徐国义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 徐国义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比赛的技术要求 , 及时优化和改进技术 , 以达到最佳划水实效 。 同时 , 他还根据运动员的不同目标要求调整顶层设计方案 , 根据项目和个人特点调整专项体能和技术的训练思路 , 并根据队员的不同性格特点调整训练思路和训练要求 。

  徐国义为徐嘉余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仰泳技术 。 让徐国义的妻子、同为国家游泳队教练的楼霞颇感骄傲的是他们在美国外训时 , 外教把游泳俱乐部里所有的运动员叫到一起 , 让徐嘉余做出发转身示范 , 并让他们向徐嘉余学习 。 在徐嘉余的印象里 , 徐国义一直在悉心为他打磨技术 。 “从2011年开始徐导就在不停地跟我强调技术 , 几项技术讲了六七年 。 即便2016年里约奥运会回来 , 我们还是在一遍遍改技术 , 一点点做磨合 。 ”徐嘉余回忆说 , “2013年底我天天看入江陵介的视频 , 向他学习 。 徐导看到我的努力 , 他根据我的技术特点 , 不断帮我完善技术 , 后来终于打破了入江陵介的纪录 。 ”2015年徐嘉余进入瓶颈期 , 徐国义边着急边想办法 , 开始为当时身高1.86米、体重75公斤的徐嘉余增肌 。 他要求徐嘉余每天吃四五块牛排 , 就这样随着体重的增加 , 徐嘉余的技术也日臻完美 。 “徐导很厉害 , 他把我保护得特别好 , 时刻叮嘱我该怎么做 , 我不需要去担心训练中的问题 , 跟着徐导一起努力就可以了 。 ”就在人们沉浸在徐嘉余摘得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100米仰泳冠军 , 为中国男子仰泳实现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的喜悦中时 , 徐国义已经在总结分析他的比赛分段成绩以及动作频次和实效 , 研究如何帮助他更进一步 。

  针对练混合泳的叶诗文 , 徐国义根据她4种泳姿的不同水平 , 为她量身打造差异化的成绩目标 。 2012年伦敦奥运会 , 徐国义对于叶诗文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技术要求是预赛、半决赛、决赛都要以自我为主 , 蝶泳和仰泳的技术要求是游出划水实效 , 仰泳注意调整呼吸为之后的蛙泳做好储备 , 蛙泳强调腿的效果以及保持身体稳定的高位 , 最后要发挥自由泳的优势 , 腿要加起来 , 尽情释放 。 同时考虑到400米混合泳的比赛是在奥运会游泳比赛的第一天进行 , 帮助叶诗文减压和专注比赛更为重要 。 在徐国义的悉心指导下 , 当时16岁的叶诗文收获了伦敦奥运会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双冠 。

  “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

  自信是徐国义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洪留下的深刻印象 。 这份自信源自徐国义对技术的锤炼 , 对队员的了解 。 在备战2012年伦敦和2016年里约两届奥运会的过程中 , 他与徐国义有过密切合作 , 也在技术理念方面形成很多共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