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膜”变废为宝


好事多“膜”变废为宝
文章图片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六坝镇九坝村村民将捡拾的地膜收集后拉运到废旧农膜加工企业 。陈玉平 摄(资料图)
编者按 甘肃是全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 , 实践探索出了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 。针对随之产生的废旧地膜“白色污染” , 发动农民“捡”、鼓励网点“收”、扶持企业“用” , 通过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有效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 , 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两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
提起“农膜”这个话题 , 这些年总离不开“白色污染”四字 。然而在甘肃省 , 农民不仅主动跟“白色污染”说不 , 还把农膜变废为宝 。
近年来 , 甘肃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 加快推进农膜回收利用 , 并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 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 , 甘肃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崇霄说:“今年我们将以创建45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为抓手 , 继续深入推进全省废旧农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 。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 实现覆膜区域回收全覆盖 。”
如何让“喜忧参半”的地膜真正“化忧为喜” , 一场从研发到管理的创新性变革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
向“白色污染”说不
在甘肃 , 70%的耕地面积为旱地 , 水资源短缺是发展农业的最大瓶颈 , 2003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开辟了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 但在发动这场农业“白色革命”的同时 , 也留下了“白色污染” 。为破解地膜污染和回收难题 , 从2017年开始 , 国家在甘肃实施了创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项目 , 先后在甘肃45个县市开展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 。截至2019年底 , 甘肃省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各类企业127家 , 设立乡、村回收网点1157个 , 各类覆膜作物面积共计2127.79万亩 , 农膜用量约15.68万吨 , 回收废旧农膜约13.57万吨 , 回收率达81.75% , 农田“白色污染”势头基本得到遏制 。
回收上来的农膜去哪儿了?会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这是最近从各个乡镇回收的废膜 , 经过碎化、清洗、热熔后将再次成为塑料产品的原材料 , 可以生产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带等产品 。”在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基地 , 秋后网点运来的废旧农膜堆积如山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 , 目前甘肃省废旧农膜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进行再生塑料颗粒生产 , 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 , 适用于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另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直接粉碎 , 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 , 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的树篦子等再生产品 , 这种方式多在河西灌溉区使用 。
在科技研发方面 , 甘肃省积极探索传统地膜减量替代技术 。“全生物降解地膜用机器就可以铺 , 地里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不错 , 也不用再去回收废膜 , 对我们来说用起来很方便 。”山丹县旭辉种植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李鹏说 。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可在微生物环境下较快降解的新型地膜 。目前甘肃省在地膜推广应用和回收利用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在大田大宗农作物上 , 推广使用高标准易回收地膜 , 严控废旧地膜增量、减少存量;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和作物上 , 积极探索试验示范多年用环保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 , 科技助力 , 高效利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