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二 )


“古典音乐也可以很时尚”
采访人员:伴随艺术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 , 许多家庭选择钢琴作为少年儿童的音乐启蒙乐器 。 如何在宝贵的童年阶段 , 不仅习得初步的演奏技艺 , 而且真正爱上音乐 , 让音乐成为一生的良伴?
郎朗:中国是世界上琴童数量最多的国家 。 我们的初级音乐教育非常好 , 训练规范 , 学生也很努力 , 整体演奏水准很高 。 这是金字塔坚实的塔基 。 要培养更多优秀钢琴演奏家 , 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音乐教育方式 。 其中 ,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 , 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 我专门为初学者设计开发的钢琴启蒙教程 , 采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改编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音乐 ,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 作为传统音乐教材的补充 , 我希望这一教程能让人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想象空间 ,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谱弹奏 。 教材只是工具 , 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
采访人员:古典音乐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 , 能够提升修养、陶冶情操 。 与此同时 , 欣赏古典音乐需要一定文化储备 , 有一定门槛 。 怎样才能让更多人乐于走近古典音乐 , 从而感受古典音乐之美 , 让这一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惠及更多普通人?
郎朗:许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欣赏门槛比较高 , 所以敬而远之 。 其实古典音乐也可以很时尚 。 我两岁时 , 被一个动画人物弹钢琴的场景深深吸引 , 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 。 后来我才知道 , 片中弹奏的原来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 。
去年 , 借助最新科技成果 , 我首次与虚拟歌手洛天依举办了一场全息演唱会 , 一起演绎《茉莉花》等经典曲目 。 这次合作让我感受到动漫爱好者的热情和活力 , 也看到古典音乐跨界传播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 , 看到古典音乐与科技融合产生的积极效应 。
“科学是理性的 , 艺术是感性的” , 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早已不适用于朝气蓬勃的社会现实 。 尤其在现代社会 ,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日渐深入 。 与人工智能同台演出 , 是一种有趣的音乐体验方式 ,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积累、学习并进行自己的“创作” , 这一点对我也有很大启发 。
古典音乐有经典内核支撑 , 完全可以多维多样地发展 , 完全可以更新鲜更有趣 。 古典音乐不是故步自封的艺术 。 我希望它能够被当下年轻人所欣赏 , 让更多的人惊喜地赞叹“哇 , 原来古典音乐还能这样!”从而逐步加深对古典音乐的理解 。 从音乐生产到音乐欣赏 , 我乐于探索这中间的各种可能 , 愿意进行更多的尝试 。
“创造性地转化它们”
采访人员:从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到乐团 , 中国音乐作品和音乐人的身影活跃在国际舞台 。 对人类音乐艺术尤其是古典音乐来说 , 中国文化、中国风格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郎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境深远 , 无数世界艺术大师心向往之 。 我的钢琴老师之一加里·格拉夫曼就非常热爱并且精通中国文化 。 每次上课结束后 , 他都跟我交流有关中国的话题 , 让我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 我的另一位老师、指挥家艾森巴赫喜欢在演奏时留下“回味” , 这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 中国音乐很讲究回味 , 比如琵琶的余音袅袅 , 非常优美 。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 , 我开始思考怎样用古典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 , 怎样将中国文化意蕴融入到我对古典音乐的诠释中 。 有国际乐评曾这样评论我的演奏:“成熟 , 在节奏里融入很多自己的韵律 。 ”演奏时 , 我在忠实原作基础上 , 非常注重“火候” 。 就算乐曲结构特别紧凑 , 我也要努力突出音乐在一呼一吸之间的张力 , 我会在音和音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 , 努力找到一层美妙的空隙 , 形成独特的韵律;我会把中国文化的诗意美融入到演奏中 , “穿衣蛱蝶深深见 , 点水蜻蜓款款飞” , 让观众在乐符的流淌中仿佛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声 , 看到蜻蜓点水般的涟漪款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