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预算、减投入 中超“金元时代”渐去难返

降预算 , 减投入 , 国内职业足球“去泡沫化”刻不容缓——
中超“金元时代”渐去难返
经过近5个月的等待 , 主题为“唤燃亿心”的新赛季中超联赛终于在上周末正式揭幕 。
与赛会制、分阶段、调整降级名额和外援政策等战“疫”时期的联赛新政相比 , 本赛季中超联赛在投入和运营方面的变化更引人注目 。
降预算、减投入、降薪、大牌引援几乎绝迹……与前几个赛季的金元风暴形成鲜明对比 , 本赛季的中超联赛正处于紧缩银根 , 削减投入的经济转折点 。
当中超“金元时代”渐去难返 , 职业联赛的“去泡沫化”能否给中国足球带来更多生机?
“近几个赛季 , 大多数职业俱乐部投资人的经营压力都很大 , 再加上受到疫情影响 , 各家俱乐部减少预算、调整经营的决心变得更坚决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超俱乐部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降预算、减投入”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 内外援引进的“精打细算” , 成为今年各中超俱乐部的主流选择 。
据统计 , 2019赛季冬季转会期 , 中超引援花费高达2.137亿欧元 , 位列全球第一 。
但在刚刚过去的2020赛季冬季转会窗 , 随着中国足协转会调节费和外援限薪令的出炉 , 以及各家俱乐部经营思路的转变 , 外援引进大多走“买对不买贵”的路线 。
据统计 , 此次转会期中超各队共新签外援17人 , 无一人突破足协规定的4000万元转会费上限 。
本赛季中超在内援转会方面更是谨慎 , 以往动辄几千万甚至近亿元人民币的内援转会销声匿迹 , 内援流动更多采取自由身加盟和年轻球员转会的方式 。
以本赛季一口气引进11名内援的上海申花为例 , 由于转入球员基本都是自由身或者租借 , 因此其最终转会费支出几乎为零 。
2011赛季晋级中超的广州恒大 , 以巨额投入 , 大牌引援为中超“金元联赛”按下启动键 。
但恒大在本赛季异常低调 , 不仅内外援引进几无动作 , 还主动放行了几位高薪老将 , 并出台《足校球员晋升一队限薪令》 , 规定未来恒大足校学员在一队效力期间的顶薪不能超过税前500万元人民币 。
根据广州恒大此前发布的2019年财报 , 恒大俱乐部在2019年总收入达到9.489亿元 , 但总成本高达28.9亿元 , 整体亏损为19.4亿元 。
除了恒大 , 山东鲁能在本赛季开始前进行了俱乐部股权变更 , 上海上港也传出有可能不再和浩克等高薪外援续约的消息 , 大连人俱乐部则从高薪请大牌转向培训年轻球员……
不计成本的疯狂投入 , 缺乏造血的恶性循环 , 严重透支俱乐部的生存基础 , 绝非一个成熟职业联赛应该有的经营模式 。
在中国足协公布的2020赛季三级职业联赛准入名单中 , 上海申鑫、辽足等11家俱乐部因欠薪被取消准入资格 , 同时天津天海等5家俱乐部主动申报退出职业联赛 。
多达16家俱乐部因为入不敷出而告别职业联赛 , 已凸现近10年来金元横行、物价虚高引发的恶果 , 足够为整个职业联赛乃至中国足球发出警告 。
在日前结束的本赛季中超首轮比赛中 , 某足球评论员对于申花高薪外援沙拉维在比赛中的消极怠工表达了不满:“哪怕以前是意大利国脚 , 他(沙拉维)这种丢球就不管了的行为 , 最多也就值50万人民币 。 关键这种态度还会给其他队员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 ”
有评论指出 , 与其让这样的所谓大牌外援占据主力位置 , 还不如给本土年轻球员更多机会 。
对于金元足球给中国足坛造成的危害 , 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不计成本盲目投入 , 只会助长短视和功利 , 使得整个足球圈只在乎利益 , 而没人在意中国足球究竟应该如何发展 。 ”
曾在中超联赛执教过的韩国教练朴忠均 , 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中国足球发出了自己的忠告:“中国球员为什么没有对足球那种执着的追求 , 中国球员究竟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想法对待足球 , 我觉得大家或许能够从他们的合同中寻找到答案 。 ”
朴忠均坦言中超和中国足球正在学习先进足球的经验 , 但如何进一步提升球员的求生欲望和意志力 , 真正搞明白为什么而踢球 , 仍然是中国足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在今年首次推出限薪令后 , 中国足协正在酝酿更为严格细致的职业联赛薪资调控政策 , 球员合同年薪、奖金、工资帽等细则将更为规范 , 以推动联赛可持续发展 。
李元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