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网”聚书香 “云”游四方(大数据观察·新产业新业态)( 二 )
为了给读者提供舒适的数字阅读体验 , 深圳图书馆近期还推出“数字阅读馆” , 这是一个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的线上数字阅读平台 。 从以前的一大早排长队等待开馆 , 变成现在的深夜泡一会儿“数字阅读馆” , 读者线上阅读热情高涨 。 开通仅一周 , 平台访问量约3.6万人次 , 资源访问量超34万次 。
“宅家逛图书馆 , 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无奈之举 , 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 ”深圳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肖永钐表示 ,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 , 深图暂停到馆服务两个月 , 但读者馆外访问数字资源25万人次 , 与2019年同期相比上涨21% , 馆外下载资源240万兆 , 同比上涨58% 。
3D打印复原 , 云冈石窟“动”起来
6月12日 , “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展览在浙江大学艺博馆开幕 , 展品包括世界上首个可拆卸3D打印数字化石窟 , 这是等比例复原的云冈第十二窟 。
2016年8月起 ,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就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 , 对第十二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 , 历时3个月进行了52站三维激光扫描 , 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 。 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后 , 合作团队建立了第十二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
“为了让文物走出去、动起来 , 云冈石窟研究院近年采用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 , 已经等比例复制了第三窟、第十二窟、第十八窟 , 实现了可拆装、可运输 , 随时可移动行走 。 ”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崔晓霞说 。
3D打印佛像包括五个基本步骤:数据采集、切块分析、数据调整、打印运输、拼合上色 。 其中 ,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前置环节的重要步骤 。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工作室主任宁波介绍:“云冈石窟的佛像属高浮雕 , 有浓缩的空间深度感 , 比如文物佛像的耳朵 , 立体感很强 , 这也意味着扫描和测绘难度更高 。 ”
“‘形、质、色’ , 缺一不可 。 云冈石窟所在地山西大同地处‘塞外’ , 这里的砂岩有独特的颗粒感 , 要打印出这样的质感 , 后期必须要喷砂上色 。 ”经过一年多反复筛选 , 结合材料的防老化、憎水性、耐火性、硬度等综合指标 , 最终采用了高分子有机化合材料 , 该材料硬度高、轻便性好 , 打印的石窟可以保存到50年后 , 并且能抵御酷暑、大风和火灾的威胁 。
数据采集的成果可以实现“一鱼多吃” 。 3D打印一方面让文物走向全球各地 , 另一方面也能利用数据进行网上建模 , 实现移动端的云上展览 。 目前 , 通过手机微信端即可登录云冈石窟 , 进行全景VR观看 , 近距离欣赏千年前的塞外石窟文化 。 截至今年6月22日 , 云冈石窟数字化室全景漫游总浏览量约为32.1万 。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2025年之前全世界都能享受北斗厘米级服务
-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 人民日报|大连疫情溯源:境外输入引起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 人民日报客户端辽宁频道|大连:未发现本次疫情与近期北京新疆病例有关联
- 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何给孩子选书?家长忧心忡忡,专家提倡分级阅读
- 人民日报海外版|媒体关注家长选书难:有些童书不适合孩子,专家提倡分级阅读
- 人民日报客户端|“红通人员”曲志林回国投案,并主动退缴赃款
- 人民日报|银保监会风险提示:警惕借金融创新之名搞非法集资
- 人民日报海外版|进博会报名火爆传递两个信心
-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