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刘世锦:谁是经济复苏下半场的主角?( 二 )


“3”指实体经济方面 , 现阶段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三大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 。
第一 , 基础产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 , 下一步要开放竞争、提升效率 。 开放竞争不仅可以促进投资 , 更可以降低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成本 。
第二 ,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要转型升级 。 在消费升级方面 , 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是增加商品消费 , 中高阶层的消费重点是扩大服务消费 。 在产业升级方面 , 要通过优胜劣汰、重组创新 , 提升中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提高要素生产率 。
第三 , 高端领域要加强基础研发、源头创新的能力建设 , 为长期创新打下牢固基础 。
补上这三大短板 , 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的三大攻坚战 。 过了这一关 , 中国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2”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 。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横向的、对全社会各领域都会发生影响的要素 。 比如街头卖水果都普遍使用微信支付 , 这种“地摊数字经济”实际上就体现了数字化对经济的系统化改造 。 绿色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 它会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
最近欧盟 , 特别德国和法国 , 提出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两个支柱”——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 。 所以“两翼”是全球范围的新潜能 。 而中国有更为先进的理念、有超大规模的市场条件 , 完全有机会在这“两翼”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 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不仅为追赶进程提供支撑 , 也可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引领 。
所以总结来说 , “1+3+2”的内涵即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
发挥结构性潜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释放结构性潜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 除宏观政策的制定 , 还需要抓住“1+3+2”的重点 , 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 , 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文件的精神 , 推出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
针对“一个龙头”要强调两大改革 。
第一 ,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 创造条件让宅基地有序流转 。
第二 , 要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改革 。 空间规划(包括城市规划)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尊重人口流动的市场信号 。
最近几年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是杭州和深圳 , 这背后反映出市场的力量 。 城市化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 按人口流向分配用地指标、财政补贴资金等 , 并依照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城市规划 。
补齐“新三大短板”应推出针对性的措施 。 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信、金融等基础产业领域 , 在放宽准入、促进竞争上 , 要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动作 , 比如 , 石油天然气行业 , 上中下游全链条放宽准入 , 放开进口;通信行业 , 允许设立一两家由民营资本或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行业外资本投资的基础电信运营商 。 这样的改革既可以带动有效投资 , 更重要的是降低实体经济和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性成本 。
改进和完善社会政策 , 加强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 在“保基本”基础上 , 重点转向人力资本“提素质” 。 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 中国虽然有超大规模的市场 , 但消费能力从哪来?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把消费能力转化成生产和创新能力 。 近几年数字经济的发展 , 首先是基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商业模式 , 利用收入的增长推动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
中国不仅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 更应成为产业链条效率最高、应变能力最强、最具生产力的生产基地和创新大国 。 把消费能力转化为生产和创新能力 , 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基本着眼点 , 也是“内循环”的一个基本含义 。
在创新居于前列、科教资源丰厚的若干城市 , 如杭州、深圳和内地一些城市 , 像当年办经济特区一样 , 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 ,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的不合理约束 , 在招生、人员聘用、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知识产权、国籍身份等方面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 。 西湖大学开了头 , 应该支持鼓励更多的类似大学和研究机构脱颖而出 , 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 , 吸引全球一流人才 , 产生诺贝尔奖级的成果 , 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新型大学教育和研发机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