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气功不是“大师”的奇功异术,应回归健身属性

【中国青年报|气功不是“大师”的奇功异术,应回归健身属性】
中国青年报|气功不是“大师”的奇功异术,应回归健身属性
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日前发布《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关于弘正气祛邪气携手共建健康发展业态的倡议书》 。 其中明确指出 , 要坚决制止别有用心之人打着“气功”的幌子 , 自诩为“大师”“传人”等名号 , 用封建迷信等歪理邪说蒙骗群众 , 以替人消灾治病等名义诈骗钱财 , 损害群众身心健康 , 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
上个月 , 节食54天的黑龙江27岁男子李响(化名)死于一家老年康养中心 。 而在事发之前 , 李响正是听信了该中心“气功大师”刘尚林的建议——节食70天 。 目前 , 刘尚林已因涉嫌利用迷信致人死亡罪被批准逮捕 。 尽管该案的具体细节还有待调查 , 但是 , 这毫无疑问又是一起“气功大师”跌落神坛的闹剧 。 而结合这些年一再上演的“气功大师”现形记 , 健身气功协会发出上述倡议 , 无疑很有必要 。
气功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 这个问题争论已久 , 至今未有确切答案 。 但越来越形成社会共识的是 , 依靠气功来消灾治病很不靠谱 , 很多“气功大师”也正是跌倒在这个事上 。 因此 , 作为传统体育项目 , 气功的现代发展 , 主要就是要回归其健身属性 。 这方面也有国家的明确引导 , 如健身气功和传统武术、太极拳(剑)已被国务院列入全民健身计划 , 即从健身的意义出发 , 它们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 。
在长期的传播中 , 传统气功被添加了诸多神秘色彩 , 甚至被“神化” 。 而诸如“手撕鬼子”等影视剧情节 , 又进一步迎合和加剧了这种倾向 。 于是 , 各种“大师”“名家”“传人”称号层出不穷 , 疑点重重的各路“大师”借气功招摇撞骗 , 甚至制造悲剧 。 这种现象 , 在给社会带来问题的同时 , 也实质上是在给气功“招黑” , 让社会看待气功的观念变得更加两极化 。 即不乏一些受“大师”蛊惑的忠实拥趸 , 也不缺对气功的全盘否定 。
相对来说 , 健身气功是对传统气功“去其糟粕 , 取其精华”式的现代改造 。 它与传统气功最大的不同 , 不仅体现在名字上 , 而更在于完成了一种概念上的祛魅 。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 , 它的传播和推广 , 不再是靠各式来路不明的“大师” , 更无所谓“嫡传”“正宗”之说 , 而是和现代体操、太极一样向标准化演变 , 具体的招式、内容都可以复制 。 也就是说 , 它仅仅是一项健身运动 , 与“奇功异术”没有任何关系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次健身气功协会发出的倡议 , 专门提到不自封“大师”“名家”“传人”“正宗”“嫡传”等称号蒙骗群众 , 不利用虚假宣传、炒作等手段骗取钱财 , 不从事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及违法违规犯罪活动 。 这是因为 , “大师”“嫡传”等本就是前现代概念 , 与现代体育文化格格不入 , 一旦用“大师”等称谓来包装自己 , 很可能是为了掩盖非正当的目的 。 这也提醒更多人 , 对凡是自称“大师”的所谓“气功高人” , 都应该尽量远之 , 不能被“神乎其神”的自我标榜所迷惑和忽悠 。
其实 , 不只是气功 , 包括武术等在内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 都面临着“转型”之惑 。 它们所面临的挑战不完全一样 , 但跳出“大师”“神功“等传统话语的束缚和误导 , 助推其回归健身、标准化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 正如拳击运动员张丽伟对传统武术的评价:“传武”一定有能打的地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 但看你用什么样的规则 。 健身气功的发展 , 同样需要避免被“大师”们任性代表和演绎 。
(此文章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