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遗产|丝绸之路综合研究:沙漠路线第一次探险旅程( 六 )


3. 第三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7月22日晚上举行 , 讨论了博物馆内藏品的拍照和研究程序 。 成员们提议由吉美博物馆的Jacques Gies先生挑选拍摄物件 。
4. 第四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7月23日晚餐后举行 , Jacques Gies先生在会上强调了法门博物馆中保存的礼拜材料的重要性 。 随后 , 西北大学李建超教授介绍了宝鸡及其地理和地质重要性 。
5. 第五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7月26日下午5点举行 , 讨论了大地湾文化 , 特别是彩陶传统的相关材料 。 当地的中国学者如何国际合作进行材料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6. 第六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7月27日晚餐后举行 , 对话围绕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和外国学者在研究中面临的困难展开 , 中国学者坚持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限制研究遗址的立场 。 这是第一次允许外国学者由公路穿越河西走廊 。
7. 第七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1日晚在兰州举行 , 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吴礽襄教授在会上讲述了甘肃丝绸之路的历史 。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张朋川先生补充了谈话内容 , 就敦煌研究方面的合作进行了讨论 。
8. 第八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5日举行 , Gundar Frank教授和Shamir Amin博士在会上发表了他们对世界经济秩序的看法 。
9. 第九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6日举行 , 会上就GundarFrank教授和Shamir Amin博士的发言进行讨论 。
10. 第十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11日举行 , 北京大学宿白教授就克孜勒和克孜勒迦哈洞穴壁画作了专题报告 。
11. 第十一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15日召开 , 乌鲁木齐考古研究所王明哲教授汇报了新疆考古新发现 。
12. 第二十次学术会议于1990年8月17日举行 , 土耳其的Togan教授和韩国的金博士就新疆的伊斯兰化和哈密穆斯林统治者的历史发表了看法 。
B(2) 敦煌研讨会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青松教授主“敦煌石窟环境概论”
2. 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教授主讲“莫高窟的艺术” 。
3. 敦煌研究院信息部资料中心主任史苇湘教授主讲敦煌的历史 。
4. 哥本哈根大学讲师、研究员H. Sorensen博士主讲“唐朝与五代十国时期时的敦煌佛教观”
5. 吉美博物馆的JacquesGiess教授主讲 “预测命运 , 一例佛教的历史决定论”
6.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Christie Paula女士主讲“敦煌飞天的起源和发展”
在结束时 , 研讨会主席A. H. Dani教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一些来自吉尔吉特地区、对敦煌艺术产生了影响的佛教石刻 。 所有的论文都具有专业性 , 试图阐明部分敦煌历史和艺术的方面 。 尽管敦煌研究院在保护和推广敦煌研究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 , 但学者们仍然认为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保护敦煌的运动 , 并进行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以研究的更深入 。
B(3)
乌鲁木齐举办的国际研讨会1990年8月19日-21日
研讨会共发表论文42篇 。 这些论文可归为以下七类:
1.地理 , 2. 路网 , 3. 与西亚和南亚的文化交流 , 4. 对东方的影响 , 5. 新疆考古学及历史 , 6. 艺术与建筑 , 7. 文字与语言 。
有三篇论文性质特殊 。 美国教授R. B. Stamps主讲的“变革中的连续性:保持文化特性”中 , 展示了一张记录民族文化群体变量的图表 。 埃及的Shamir Amin博士试图将丝绸之路与经济上确定的世界体系联系起来 。 A. G. Frank博士则对这一联系进行了五千年的追溯 , 强调了“中亚的中心地位” , 林志纯教授等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路径变迁的论文 。 从论文中可以明显看出 , 路线网要比通常想象的复杂得多 。 丝绸之路向东北、东、东南的延伸段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 东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 尤其是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 宿白教授、T. O. Hollmann、N. Diyarbakirli和T. Higuchi 详细介绍了这些航线上的贸易情况 。 根据考古证据 , 他们列举了如进出口、技术流通以及艺术家和学者的移动等例子 。 有两篇关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环境、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论文 , 彻底考察了荒漠化问题 。 部分学者讨论了佛教、佛教艺术、景教和摩尼教的问题 。 NaserTakil Humayun博士就丝绸之路沿线的伊朗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发表了演讲 。


推荐阅读